潘昌煦集(初編) | 詩集 - 清朝末期 |
清朝末期(1890年至1911年底)
先生於清朝時的詩作存世極少,究其原因其實可在《芯廬遺集》詩集第一卷的標題「焚餘集」看出一些端倪。焚餘集中第一首詩即為《三十初度》,而《三十初度》顯然是創作於1903年下半年(1),遂筆者猜測先生在此詩之前所作的絕大部分詩都因焚而湮滅矣。
1903年清廷已重啟廷改,其中就有開設進士館(2),要求癸卯科進士均須進入進士館學習滿三年後,應試合格才能授予官職等,且允許戊戌科甚至更早的進士申請進入進士館學習深造,其目的顯然是為正在進行的朝廷廷改儲備人才。先生此時已獲編修之官職,並就職於翰林院,且先後被派往國史館、英武殿公幹,而在得知可以申請進入進士館學習法政知識的消息後,陷入抉擇兩難之境地,《三十初度》中略有反映此抉擇的過程,最終,先生選擇重當阿蒙,於是有了焚詩明志,「棄經始讀律」(3),開啟人生一次重要轉折。先生的同年潘鴻鼎亦有類似經歷,據聞其亦有不少未完成之作品遺留於世,概亦是因為選擇入進士館學法政而棄經文之故也。
1947年,顧廷龍(起潛)回蘇州造訪先生時曾有 「請先生整理著述,以昭來學。許之,曰:暇當錄成清本,授子存於圖書館中」(4)。筆者推測先生後來確有整理過著述,且至少第一卷的標題「焚餘集」應為先生所定之。後整理著述不得不終止,概因內戰之故耳。幸好先生摯友陸鴻吉(尹甫)前輩悉心整理先生之
(1) 參見玩喵著《潘昌煦年譜》 初編,campuswan.com,2022年9月。第68頁。 [返回標注點]
(2) 參見韓策著 《科舉改制與最後的進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又見李林著 《最後的天子門生--晚清進士館及其進士群體研究》,商務印書館,2017年12月。[返回標注點]
(3) 參見潘昌煦著 陸鴻吉編《芯廬遺集》,吳縣潘氏印行,1963年。其中詩作「辛亥之歲留日將歸,僕與企商棣威合攝一影,忽忽已十八年,企商屬題,因賦長句」。 [返回標注點]
(4) 參見顧廷龍撰跋《芯廬遺集》,潘昌煦著 陸鴻吉編《芯廬遺集》,吳縣潘氏印行,1963年。或見本書附錄七。[返回標注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