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昌煦年譜(初編) | 1937年 |
是年春暮,思子心切,由蘇州到北平,探望在北平協和醫院工作的長子潘銘紫。期間作詩《丁丑春暮重返北平攝影後題短句以付銘紫》一首。
《丁丑春暮重返北平攝影後題短句以付銘紫》(1)
老猶經世亂,健反覺兒衰。
忽憶婁東句,重來冀北時。
觚棱縈昔夢,車馬謝新知。
柳髪如余短,清明動客思。
6月20日(五月十二日),先生的侄子潘承奎(潘昌勳之子)由上海大同大學畢業,並準備出國留學(2)。
7月7日(五月廿九日),夜,盧溝橋事變爆發。
8月13日(七月初八日),中日淞滬會戰開始。
當時蘇州的張一麐倡議組織老子軍,並親自撰寫《老子軍規劃草案》(3),獲得李根源等人積極回應,先生亦表示願意加入。是年張一麐正逢七十大壽,先生作詩《壽張仲仁(一麐)七十》,其中,詩的最後一段有「微材愧薄植,讀書困短檠。中年復讀律,所志終無成。朅來甘放廢,白晝掩紫荊。蹤跡雖云闊,肝膽殊相傾。遐思劔南翁,老尚氣縱橫。十詩九滅虜,意不忘邊城。即今朔吹起,將率方厲兵。與公共加飯,堅坐竢太平。(4)」陸承曜女士在《憶潘昌煦先生》一文
(1) 引自潘昌煦著 陸鴻吉編《芯廬遺集》,吳縣潘氏印行,1963年。[返回標注點]
(2) 參見《時事新報》1937年6月20日《各校短訊》一文。[返回標注點]
(3) 參見張一麐著,顧廷龍編校《心太平室集》,1947年。 [返回標注點]
(4) 引自潘昌煦著 陸鴻吉編《芯廬遺集》,吳縣潘氏印行,1963年。[返回標注點]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