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嘗試解析潘昌煦先生的詩遊北海公園三首,從而確定其創作日期等。

潘昌煦先生(以下簡稱先生)的目前存世詩作中,有三首是遊北海公園所作,如下所示:

二日北海眺雪

一夜西風萬馬來,曉鬟堆出玉崔嵬。
乾坤暫息塵埃氣,樓閣惟憑粉飾才。
肝腑槎枒誰共澈,鬢毛歴亂苦相催。
踏冰不惜成孤往,只覺幽亭少野梅。

 立春後復至北海層冰已釋密雪猶霽再賦一律

一輻林巒畫不成,疑披鶴氅繞廊行。
波光盪漾搖銀海,樓影依稀夢玉京。
投老漫嗟無勝具,退才還許有詩情
年來遊跡城闉隔,到此襟懷雪樣清。


重游北海

雪後樓臺畫不成,眼中烟樹欠分明。
萬千粉萼圍瓊島,十二雕闌失碧城。
名士掀髯張宴飲,佳人聯臂踏冰行。
豪游漫管興亡事,一例南都炫太平

其中,《二日北海眺雪》和《立春後復至北海層冰已釋密雪猶霽再賦一律》取自《芯廬遺集》 卷二 覉旅集。而《重游北海》取自《芯廬遺集》 卷三 客授集。筆者以爲覉旅集的意思是先生於1903-1927年在北京時期的詩歌集,而客授集則是先生於1928-1933年在北平燕京大學教書時期的詩歌集。筆者於2022年編輯《潘昌煦集》初編時亦認爲《二日北海眺雪》和《立春後復至北海層冰已釋密雪猶霽再賦一律》概寫於1926-1927年間,然而,這次因故重新細考,卻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其實,上面第二首詩歌《立春後復至北海層冰已釋密雪猶霽再賦一律》是最容易確定創作時間的,是因爲其中的一句「投老漫嗟無勝具,退才還許有詩情」。2022年,當時筆者在編輯《潘昌煦集》初編時,亦是因爲看見這句中的「退」字,又受《芯廬遺集》覉旅集時間段的制約,以爲該詩是先生退出大理院不久所作。然而,兩年多後的2024年尾,當筆者重新細究這句時,已有了完全不同的解讀。

這次重讀該句,筆者注意到「投老」二字,查閲該詞的釋義是「垂老、告老」。而1926年先生從大理院離職時,才53嵗,是年齡與「投老」二字仍有距離,且那時先生的第三子尚未成年,作爲父親,即使覺得累了,亦應咬牙堅持,努力讓第三子成人,方可告老吧。這樣看,基本上就可以排除1927年寫含「投老」二字的詩歌了。也因「投老」二字,筆者嘗試突破《芯廬遺集》覉旅集時間段的限制,把這首詩歌的創作日期往后拉,遂發覺一個新的時間點更合適用「投老」二字,即1933年或之後。1933年6月,先生年滿60,離開燕京大學,退隱返鄉。而其時,其第三子亦考上大學,應算是成人了。再來看這句中的「退」字,顯然可以解釋成退休或退隱之意思,且用「投老」二字亦合適。這就是說該詩很可能是寫於1933年先生退隱之後。

而從目前所獲知的資料看,先生1935年和1936年均未去過北平,1937年春節,先生確實在北平過年。之後因爲戰爭等緣故再也未北上過年了。至於1934年先生是否在北平過年,之前判斷只是有這個可能性,因爲據顧頡剛日記記載,顧頡剛於1933年12月12日在燕京大學内見過先生。又因爲該詩的標題有「立春後」,則該詩歌只可能寫於1934年或1937年立春後。而筆者最終把這首詩歌確定在1934年立春後所作,其原因還是因爲這句中的「退才還許有詩情」,因爲剛退休,且三個兒子均已成人,先生此時是完全放鬆的狀態,方可作出此句吧。而1937年因爲北平局勢嚴重惡化,先生那時所作的詩歌均含深深地焦慮之情感,已完全沒有1934年剛剛退隱時所作詩那種略顯輕鬆的意境了。

當《立春後復至北海層冰已釋密雪猶霽再賦一律》確定是1934年立春後所作時,則第一首《二日北海眺雪》就比較輕鬆地被筆者確認也是1934年所作,這是因為第二首詩歌的標題中的「復」字和「再」字,哈。而第一首詩歌標題中的「二日」也給筆者最終確定精確的創作時間提供可能。無非就是二種可能,其一,是1934年1月2日;其二,是1934年2月2日。而筆者最終是通過顧頡剛日記找到答案,確認爲1934年2月2日。顧頡剛乃著名歷史學家也,其日記内容絕大多數與其學術相關,其記述之詳盡令人敬佩。筆者一直亦是將其日記當作工具書來用,有問題就先去其日記中尋解。顧頡剛日記1934年1月31日記有「今夜大雪」。很少見顧頡剛日記寫天氣,可見那天之雪大,讓顧老都要在日記中留下一筆,哈。轉頭再看先生,當時應住在北平城内的長子潘銘紫家中,見那漫天鵝毛大雪,詩人早已按捺不住遊玩一番的心情,於兩天後即冲向北海矣。喵喵。

接下來說下筆者上面所說「因故重新細考」中的「故」。筆者一直把探究歷史人物當成拼圖遊戲,當一塊拼圖碎片拼接上去後,自然會去尋與該碎片相關的碎片,如果能找到,那自然非常開心的樣子,哈。前些天筆者剛剛由文章書海覓趣 -- 張茂炯的《艮廬填詞圖》爲拼圖拼上一塊碎片,是故,自然想尋找下一個碎片,於是才想到這三首詩的,看看這三塊碎片是否相關。結果,就有了新的進展,果然連了起來。且還把先生所作詩《題艮廬填詞圖卷》的創作時間由1933年9月至1934年2月進一步精確至1933年9月至12月。回想年少時玩拼圖遊戲每每均可將圖拼完整,且還以比速度更快爲榮。然而,現實中的拼圖基本是很難拼完整的。有時想想拼圖遊戲製作商是否也應將其拼圖游戲的碎片有意缺失幾塊,這樣做似乎更貼近現實世界,或許對少年成長更有利呢?扯遠了,哈,回歸正題,看看先生的第三首詩《重游北海》。

《重游北海》顯然是創作於1937年,由該詩最後一句「豪游漫管興亡事,一例南都太平」即可輕鬆感知。該句中的「興亡」與「太平」形成强烈的對比,而「南都」指南京無疑。先生其時所在的北平,也可稱爲北都。1937年初,北平一綫戰事已有一觸即發之態勢,遂詩中北都「興亡」二字極貼切。而其時先生的長子潘銘紫一家、侄女潘令華一家和侄女潘懿則一家均在北平,而據傳聞,先生的次子潘承埏一家其時亦已在北平外的盧溝橋附近的平漢鐵路長辛店機務段。如此,戰事一起必危及先生家人。而又往大了去想,說是國家興亡之時亦未過之。可見當時先生是强打著精神去游玩,寫下詩篇自然内含深深焦慮與無奈。

而《重游北海》依然看到雪景,這1937年北平的雪其實也很有名,雖然筆者目前還沒時間去細查下雪的具體時間,但1937年北海雪景的老照片在網絡上不難找到,筆者此文章的標題照片即是,哈。

至此,三首詩歌的創作時間已基本確定。此次又拼上三塊拼圖碎片,自然意猶未盡,再來看看能否找到下一塊碎片。

很快筆者就找到下一塊相連的碎片,即是先生1937年所作詩《丁丑春暮重返北平攝影後題短句以付銘紫》,如下所示:

丁丑春暮重返北平攝影後題短句以付銘紫

老猶經世亂,健反覺兒衰。
忽憶婁東句,重來冀北時。
觚棱縈昔夢,車馬謝新知。
柳髪如余短,清明動客思。

這首詩讓筆者關注的點,一在標題中的「重返北平」,二在詩中的「冀北」二字。先生在北平作詩《重游北海》之後,曾短暫離開北平,去了冀北即河北省,直到1937年陰歷三月才重返北平的,而筆者認爲先生去冀北,其實就是去盧溝橋的先生次子潘承埏家小住,一直到1937年陰歷三月(即春幕)才重返北平長子潘銘紫處,作有該詩,然後,就返回蘇州,因爲筆者已有確鑿證據證實先生1937年4月下旬已在蘇州了。由此得出結論即是《重游北海》在前,而《丁丑春暮重返北平攝影後題短句以付銘紫》隨後。

參考文獻
1. 顧頡剛著《顧頡剛日記》,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年。
2. 潘昌煦著,陸鴻吉編 《芯廬遺集》,吳縣潘氏印行,1963年。
3. 潘昌煦著,玩喵編 《潘昌煦集》 初編, campuswan.com, 2022年11月。
4. 玩喵著 《潘昌煦年譜》 初編, campuswan.com, 202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