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记录了陶仁榮(欣皆)与其师李超琼(紫璈)的交往。
陶仁榮(生卒年不詳),清末民初人,原名榮,字欣皆,號晦同,又號樹人。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人。
清光緒八年(1882年),以納捐得監生,參加壬午科順天鄉試,未售。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參加乙酉科順天鄉試,中式第276名舉人。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參加己丑科會試,未售。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參加壬辰科會試,未售。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參加甲午恩科會試,中式貢士。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補殿試,以二甲第78名獲進士出身,分至戶部觀政。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更名仁榮。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嵗末,與廉泉、吳敬恆往北京米市胡同南海館,與康有爲談論國故。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夏,因其父母身體問題而向戶部請假,返回奉天以養親。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夏,母親過世。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秋,因父親恢復健康,而重返京師戶部。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俄日戰爭期間,任署奉天度支司會計科僉事,積極配合萬國紅十字會賑濟難民,而獲朝廷「異常出力人員」的表彰,以道員分省補用並加二品銜。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春,因擔心在開原縣的父親受俄日戰爭波及而向戶部請假,返回開原縣。是年夏,返回北京。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任戶部候補主事。是年春暮,隨肅親王赴蒙古各旗考察邊備,並於是年夏返回北京,後擬定整頓章程共十四條,由肅親王入奏。是年冬,又隨欽差大臣載振、徐世昌巡查東三省。
清宣統三年(1911年),寒食節,「廉泉在北京西城寓園作寒食,吳芝瑛手爲調羹。座客爲云夢吳祿貞、玉牒良弼、會稽陶欣皆、無錫孫道毅、侯毅、畫師吳宗泰」。
民國四年(1915年),4月30日,任奉天省調查官產員。
民國十一年(1922年),任奉天官地清丈局會辦。
在李超瓊(紫璈)的衆多弟子中,陶仁榮(欣皆)無疑是李超瓊最爲得意的門生之一。縱觀《李超瓊日記》,自清光緒七年至清光緒三十四年,李超瓊與陶仁榮的交往記錄多達近280條,以下是筆者據二人交往記錄等文獻,簡述其師生之誼。
清光緒五年(1879年)
李超瓊與陶應潤(霖普)結爲昆季交,陶應潤遂讓其長子陶榮(後更名仁榮)拜李超瓊爲師。
是年,李超瓊參加順天鄉試,中式第二百七十六名舉人。
清光緒六年(1880年)
李超瓊參加會試,未售,且染上重病,待病情好轉後,返回故里。
清光緒七年(1881年)
李超瓊帶其長子李廷毅,復至遼左鳳凰城。
清光緒八年(1882年)
開年,李超瓊即通過京城的朋友,爲陶仁榮辦理入貲納監之事,以便陶仁榮可以有參加順天鄉試的資格。李超瓊在工作之餘,仍爲陶仁榮評改課藝。是年夏,陶仁榮前往北京,以監生身份首次參加順天鄉試,不售。陶仁榮從京城返回後,饋贈李超瓊古文《尚書》四冊,及衣料等。
清光緒九年(1883年)
李超瓊由鳳凰城再次進京,參加會試,陶仁榮相送。是年會試,李超瓊仍未中,
清光緒十年(1884年)
李超瓊只能靠軍功纍積謀得江蘇候補知縣官職,遂返回鳳凰城交接後,即南下江蘇。陶仁榮與李超瓊携行至瀋陽後分別。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
師徒雖兩地分離,但仍互通信函,李超瓊仍爲陶仁榮評改課藝,而陶仁榮知李超瓊患有嚴重痔瘡,則郵寄蛄蜣百餘供李超瓊治療之用。是年,陶仁榮再次參加順天鄉試,終於中式第二百七十六名舉人。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
是年夏,陶仁榮由奉天南下至蘇州看望恩師李超瓊。
是年秋,李超瓊被任命爲溧陽縣令,陶仁榮即跟隨李超瓊至溧陽縣署。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
是年春,溧陽縣縣試,陶仁榮參與襄校文童試卷。之後,陶仁榮回老家紹興府會稽縣陶家堰村祭拜祖先。此次老家之行,對陶仁榮產生了極大影響,因陶家堰村是人才輩出的江南名村,一番遊歷下來,陶仁榮有了深刻反思,於是寫信給恩師表達對之前年少輕狂的悔意,並自定歸後用力之方。原來恩師李超瓊欲將所收藏的五十本絕佳的硃卷贈予陶仁榮,陶仁榮之前表示拒絕,而這次老家之行後,亦找恩師李超瓊討要回。
是年夏初,陶仁榮返回溧陽,與李超瓊討論此次稽山鏡水之事,然後,返回奉天。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
是年初春,李超瓊給在北京備考的陶仁榮寫信,請作李超瓊母親的壽文。
是年春,陶仁榮參加己丑科會試,未售。
是年秋,陶仁榮以文製屏祝李超瓊母親壽。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
是年春,陶仁榮參加壬辰科會試,未售。期間,陶仁榮與李超瓊亦有互通書信。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
是年春,陶仁榮參加甲午恩科會試,中式貢士。期間,師徒互有書信往來,陶仁榮在信中言遼中都門事甚悉,而李超瓊將其元和數年所作詩《鴻成集》三卷隨信贈予陶仁榮。當陶仁榮獲知中式貢士,即將喜訊電報告知恩師李超瓊。
是年夏,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是年秋,戰火蔓延至遼東。陶仁榮擔心其父親一家安危,不及參加殿試,即趕回奉天錦州。李超瓊作詩〈得陶生欣皆卻寄 〉,寄給陶仁榮。後又致信、致電陶霖普,建議讓其子陶仁榮或奭貽,携全家婦孺兒童回熱河或回江南,躲避戰火。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
是年陰曆正月,陶仁榮兄弟携全家婦孺兒童抵達天津,致信給恩師李超瓊,欲等天津開河即携全家婦孺兒童回江南避難,並詳述遼左敗軍失地諸事,及楊德春死於平壤之戰(注:楊德春爲李超瓊的救命恩人)。李超瓊即回信邀請其全家來陽湖縣,其時,李超瓊任江蘇省陽湖縣令。
是年陰曆二月,陶仁榮携全家婦孺兒童抵達陽湖縣,李超瓊安排他們住在陽湖縣縣署中。
將家人安頓好之後,陶仁榮告別李超瓊,北上返京,補殿試,以二甲第78名獲進士出身,分至戶部觀政。
是年陰曆八月,因戰事平息,陶仁榮又自京城至陽湖縣,接全家婦孺兒童北上回奉天。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
是年,陶仁榮在戶部學習,期間,與李超瓊書信不斷。
是年夏,陶仁榮請李超瓊爲其更名,李超瓊建議加一個「仁」字或者「琨」字,最後,陶仁榮選擇在榮前加「仁」字。
是年秋,陶仁榮寫信給李超瓊,說他想拜桐城吳汝綸(摯夫)爲師,李超瓊回信鼓勵之。因陶仁榮與同在戶部的廉泉交好,而廉泉的妻子吳芝瑛正是吳汝綸的侄女,是故,筆者推測應是廉泉夫婦給陶仁榮的拜師建議。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
是年夏,蓋因陶仁榮不太適應京城官場,給李超瓊的信中提出想改外派,李超瓊回信勸阻其改外之計。
是年秋,李超瓊之三子李廷昂進京參加順天鄉試,就住在陶仁榮家中。
是年冬,李超瓊的得意門生潘昌煦進京準備來年的戊戌科會試,期間,李超瓊曾兩次同時去信給陶仁榮和潘昌煦,故筆者推測當時潘昌煦亦是住在陶仁榮家中,……。
是年冬暮,陶仁榮因其父母身體問題,寫信告知李超瓊,準備返回奉天以養親。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
是年夏,陶仁榮因其父母身體問題而向戶部請假,返回奉天奉化以養親。
是年冬暮,陶應潤病重,陶仁榮心急如焚,發電報給李超瓊索求藥方。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
是年春,李超瓊去信詢問陶應潤病情,陶仁榮有回復。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是年夏,陶仁榮母親過世。
是年夏末,李超瓊由四川合江縣返回蘇州,收到陶應潤是年春的信函,從筆跡上看是陶仁榮代筆的。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是年秋,李超瓊收到陶仁榮信函,言因父親恢復健康,而現重返京師戶部。
是年冬,陶仁榮在寫給李超瓊的信中說日本將與俄國開戰。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
是年,李超瓊與陶仁榮書信不斷。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是年陰曆二月十六日,陶仁榮給李超瓊去信,「以俄敗於鐵嶺,懼開原將爲戰場,以初八向戶部請假,次日出京東行。」李超瓊接到此信後,非常擔心陶氏父子的安危,趕緊寫信給時在北京進士館就讀的潘昌煦,讓他隨時留意陶氏父子的行蹤。三月十四日,潘昌煦收到陶氏父子平安的消息後,即刻給李超瓊發電報「霖安」。陶仁榮亦給李超瓊去信報平安。
是年夏,陶仁榮返回京師。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
是年,是陶仁榮的高光時刻。
是年春暮,隨肅親王赴蒙古各旗考察邊備,並於是年夏返回北京,後擬定整頓章程共十四條,由肅親王入奏。
是年冬,又隨欽差大臣載振、徐世昌巡查東三省。
而陶仁榮仍將其所見所聞,在信中告知恩師李超瓊,並向李超瓊求教經理財政之策。看見得意門生的成長,李超瓊自然非常高興,在其日記記道:「以見知於當道諸巨公,絡繹數書,求爲指教經理財政之要,不知余固拙於此謀者,詎非問道於盲者乎?」
參考文獻
1. [清]李超瓊著 蘇州工業園區檔案管理中心編《李超瓊日記 遼左-蘇州-溧陽》,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
2. [清]李超瓊著 蘇州工業園區檔案管理中心編《李超瓊日記 元和-陽湖-元和》,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3. [清]李超瓊著 蘇州工業園區檔案管理中心編《李超瓊日記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光緒三十一年二月》,古吳軒出版社,2017年。
4. [清]李超瓊著 蘇州工業園區檔案管理中心編《李超瓊日記 光緒三十一年三月--宣統元年閏二月》,古吳軒出版社,2017年。
5. [清]李超瓊著 《石船居古今體詩賸稿》
6. [清]李超瓊著 《合江東鄉中匯支篆洞園李氏族譜》
7. 《申報》,1904年4月28日,〈東督等奏保紅十字會名單〉。
8. 《申報》,1904年12月1日,王震一,〈沈錦紅十字會護送難民事略〉。
9. 北洋軍閥史料編委會編,《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藏北洋軍閥史料・徐世昌卷二》,天津古籍出版社,第306頁,〈奉命赴東三省查辦事件奏調人員摺 〉。
10. 徐世昌著《徐世昌日記》,北京出版社,2018年2月。
11. 廉建中《南湖居士年譜初稿》
12. 孫道毅撰、廉泉編《寒厓集》,中華書局,民國十三年。
13. 梁學貴修《黑山縣志》,鉛印本,民國三十年。
14. 张凯撰 《虞廷恺年谱长编》,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
15. 吳芝瑛著《帆影楼纪事》,文海出版社
16. 朱順佐、張能耿,《江南人才名鎮--陶堰》,浙江大學出版社,199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