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筆者一直在整理這兩年精讀《李超瓊日記》時所做筆記,同時,再次核校筆者所作《潘昌煦年譜》初編中與李超瓊日記相關部分,因爲《潘昌煦年譜》初編實際上是一個趕工的作品,筆者寫完後,校對的次數也不夠,就急急忙忙去研究潘昌煦先生(以下簡稱先生)的晚年了。一晃就是兩年過去了。
當筆者這次開啓新的核校時,竟發現了一打錯誤和數打疏漏,實在令人汗顔!錯誤大概分几類:
一是編輯錯誤。例如,1890年先生參加縣試時,據《李超瓊日記》載,一共有325名文童參加考試,結果在年譜初編中輸入爲324名,這是典型的編輯錯誤。這類錯誤,也只能通過反復校對來訂正吧,所謂慢工出細活是也。
一是認錯字。例如,名字王少谷或廖谷似,被錯誤地認成王少穀或廖穀似。這是因爲簡體漢字「谷」對應到繁體字既有可能是「谷」,也有可能是「穀」,而《李超瓊日記》只有簡體版本,當人名中含有「谷」時,因爲簡體字對繁體字的一對多關係,則很容易轉譯出錯。現在的解決辦法是從其他的文獻中考證相關人物的繁體名字,這個方法對於著名人物行得通。但人物如果不是名人,則很難找到相關文獻去考證,貌似仍然無解,除非能看到李超瓊日記的原稿。
一是因當時筆者文言功底實在太菜,致使轉譯成現代文時出錯。
一是因主觀臆斷造成出錯。例如,李超瓊的門生中姓陶的至少有三個,分別是陶榮(欣皆)、陶惟坻(小沚)和陶同福。而李超瓊的日記中有時只記錄姓氏,李記日記是用於備忘的,只寫姓,他自己自然可以區分,但對於筆者來說,這個人物的判斷有時是非常困難的。必須聯係從上下文,或者從其他文獻進行考證,不然,很容易犯錯。筆者之前就有把陶惟坻錯認成陶榮,哈。筆者認爲這種張冠李戴的錯誤是實屬嚴重錯誤,能在這次校對中查出來,實屬令人開心之事。
而疏漏是指筆者在年譜初編中漏記了相當一部分與先生相關的内容。由於筆者這兩年精讀《李超瓊日記》,且是按日記日期做的筆記,故相信經這次增補後,應不會再有漏記之事了。
但對於寫作一篇長文來說,錯誤一般難以徹底清除。人的能力其實是很弱弱的,徹底杜絕錯誤,這真似乎是不可能的。
遊戲玩家中常流行有一句口頭禪:「菜,就多練!」,感覺改成「菜,就多認錯。」更適合筆者。既然無法避免犯錯,那就多公開認錯好了,畢竟認錯的過程多有反思,這樣對自己技能水平提高更有利些。
這次反思的結論就是有必要新增分版本號,並考慮提供更新記錄吧。哎,喵喵確實不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