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尝试解析潘昌煦先生的诗游北海公园三首,从而确定其创作日期等。
潘昌煦先生(以下简称先生)的目前存世诗作中,有三首是游北海公园所作,如下所示:
二日北海眺雪
一夜西风万马来,晓鬟堆出玉崔嵬。
乾坤暂息尘埃气,楼阁惟凭粉饰才。
肝腑槎枒谁共澈,鬓毛歴乱苦相催。
踏冰不惜成孤往,只觉幽亭少野梅。
立春后复至北海层冰已释密雪犹霁再赋一律
一辐林峦画不成,疑披鹤氅绕廊行。
波光荡漾摇银海,楼影依稀梦玉京。
投老漫嗟无胜具,退才还许有诗情。
年来游迹城闉隔,到此襟怀雪样清。
重游北海
雪后楼台画不成,眼中烟树欠分明。
万千粉萼围琼岛,十二雕阑失碧城。
名士掀髯张宴饮,佳人联臂踏冰行。
豪游漫管兴亡事,一例南都炫太平。
其中,《二日北海眺雪》和《立春后复至北海层冰已释密雪犹霁再赋一律》取自《芯庐遗集》 卷二 覉旅集。而《重游北海》取自《芯庐遗集》 卷三 客授集。笔者以为覉旅集的意思是先生于1903-1927年在北京时期的诗歌集,而客授集则是先生于1928-1933年在北平燕京大学教书时期的诗歌集。笔者于2022年编辑《潘昌煦集》初编时亦认为《二日北海眺雪》和《立春后复至北海层冰已释密雪犹霁再赋一律》概写于1926-1927年间,然而,这次因故重新细考,却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其实,上面第二首诗歌《立春后复至北海层冰已释密雪犹霁再赋一律》是最容易确定创作时间的,是因为其中的一句“投老漫嗟无胜具,退才还许有诗情”。2022年,当时笔者在编辑《潘昌煦集》初编时,亦是因为看见这句中的“退”字,又受《芯庐遗集》覉旅集时间段的制约,以为该诗是先生退出大理院不久所作。然而,两年多后的2024年尾,当笔者重新细究这句时,已有了完全不同的解读。
这次重读该句,笔者注意到“投老”二字,查阅该词的释义是“垂老、告老”。而1926年先生从大理院离职时,才53岁,是年龄与“投老”二字仍有距离,且那时先生的第三子尚未成年,作为父亲,即使觉得累了,亦应咬牙坚持,努力让第三子成人,方可告老吧。这样看,基本上就可以排除1927年写含“投老”二字的诗歌了。也因“投老”二字,笔者尝试突破《芯庐遗集》覉旅集时间段的限制,把这首诗歌的创作日期往后拉,遂发觉一个新的时间点更合适用“投老”二字,即1933年或之后。1933年6月,先生年满60,离开燕京大学,退隐返乡。而其时,其第三子亦考上大学,应算是成人了。再来看这句中的“退”字,显然可以解释成退休或退隐之意思,且用“投老”二字亦合适。这就是说该诗很可能是写于1933年先生退隐之后。
而从目前所获知的资料看,先生1935年和1936年均未去过北平,1937年春节,先生确实在北平过年。之后因为战争等缘故再也未北上过年了。至于1934年先生是否在北平过年,之前判断只是有这个可能性,因为据顾颉刚日记记载,顾颉刚于1933年12月12日在燕京大学内见过先生。又因为该诗的标题有“立春后”,则该诗歌只可能写于1934年或1937年立春后。而笔者最终把这首诗歌确定在1934年立春后所作,其原因还是因为这句中的“退才还许有诗情”,因为刚退休,且三个儿子均已成人,先生此时是完全放松的状态,方可作出此句吧。而1937年因为北平局势严重恶化,先生那时所作的诗歌均含深深地焦虑之情感,已完全没有1934年刚刚退隐时所作诗那种略显轻松的意境了。
当《立春后复至北海层冰已释密雪犹霁再赋一律》确定是1934年立春后所作时,则第一首《二日北海眺雪》就比较轻松地被笔者确认也是1934年所作,这是因为第二首诗歌的标题中的“复”字和“再”字,哈。而第一首诗歌标题中的“二日”也给笔者最终确定精确的创作时间提供可能。无非就是二种可能,其一,是1934年1月2日;其二,是1934年2月2日。而笔者最终是通过顾颉刚日记找到答案,确认为1934年2月2日。顾颉刚乃著名历史学家也,其日记内容绝大多数与其学术相关,其记述之详尽令人敬佩。笔者一直亦是将其日记当作工具书来用,有问题就先去其日记中寻解。顾颉刚日记1934年1月31日记有“今夜大雪”。很少见顾颉刚日记写天气,可见那天之雪大,让顾老都要在日记中留下一笔,哈。转头再看先生,当时应住在北平城内的长子潘铭紫家中,见那漫天鹅毛大雪,诗人早已按捺不住游玩一番的心情,于两天后即冲向北海矣。喵喵。
接下来说下笔者上面所说“因故重新细考”中的“故”。笔者一直把探究历史人物当成拼图游戏,当一块拼图碎片拼接上去后,自然会去寻与该碎片相关的碎片,如果能找到,那自然非常开心的样子,哈。前些天笔者刚刚由文章书海觅趣 -- 张茂炯的《艮庐填词图》为拼图拼上一块碎片,是故,自然想寻找下一个碎片,于是才想到这三首诗的,看看这三块碎片是否相关。结果,就有了新的进展,果然连了起来。且还把先生所作诗《题艮庐填词图卷》的创作时间由1933年9月至1934年2月进一步精确至1933年9月至12月。回想年少时玩拼图游戏每每均可将图拼完整,且还以比速度更快为荣。然而,现实中的拼图基本是很难拼完整的。有时想想拼图游戏制作商是否也应将其拼图游戏的碎片有意缺失几块,这样做似乎更贴近现实世界,或许对少年成长更有利呢?扯远了,哈,回归正题,看看先生的第三首诗《重游北海》。
《重游北海》显然是创作于1937年,由该诗最后一句“豪游漫管兴亡事,一例南都炫太平”即可轻松感知。该句中的“兴亡”与“太平”形成强烈的对比,而“南都”指南京无疑。先生其时所在的北平,也可称为北都。1937年初,北平一线战事已有一触即发之态势,遂诗中北都“兴亡”二字极贴切。而其时先生的长子潘铭紫一家、侄女潘令华一家和侄女潘懿则一家均在北平,而据传闻,先生的次子潘承埏一家其时亦已在北平外的卢沟桥附近的平汉铁路长辛店机务段。如此,战事一起必危及先生家人。而又往大了去想,说是国家兴亡之时亦未过之。可见当时先生是强打着精神去游玩,写下诗篇自然内含深深焦虑与无奈。
而《重游北海》依然看到雪景,这1937年北平的雪其实也很有名,虽然笔者目前还没时间去细查下雪的具体时间,但1937年北海雪景的老照片在网络上不难找到,笔者此文章的标题照片即是,哈。
至此,三首诗歌的创作时间已基本确定。此次又拼上三块拼图碎片,自然意犹未尽,再来看看能否找到下一块碎片。
很快笔者就找到下一块相连的碎片,即是先生1937年所作诗《丁丑春暮重返北平摄影后题短句以付铭紫》,如下所示:
丁丑春暮重返北平摄影后题短句以付铭紫
老犹经世乱,健反觉儿衰。
忽忆娄东句,重来冀北时。
觚棱萦昔梦,车马谢新知。
柳髪如余短,清明动客思。
这首诗让笔者关注的点,一在标题中的“重返北平”,二在诗中的“冀北”二字。先生在北平作诗《重游北海》之后,曾短暂离开北平,去了冀北即河北省,直到1937年阴历三月才重返北平的,而笔者认为先生去冀北,其实就是去卢沟桥的先生次子潘承埏家小住,一直到1937年阴历三月(即春幕)才重返北平长子潘铭紫处,作有该诗,然后,就返回苏州,因为笔者已有确凿证据证实先生1937年4月下旬已在苏州了。由此得出结论即是《重游北海》在前,而《丁丑春暮重返北平摄影后题短句以付铭紫》随后。
参考文献
1. 顾颉刚著《顾颉刚日记》,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
2. 潘昌煦著,陆鸿吉编 《芯庐遗集》,吴县潘氏印行,1963年。
3. 潘昌煦著,玩喵编 《潘昌煦集》 初编, campuswan.com, 2022年11月。
4. 玩喵著 《潘昌煦年谱》 初编, campuswan.com, 202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