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记录了笔者重读吴梅日记的一些新发现。
2024年初,笔者又重读吴梅日记,时至今日,可以说有不少新收获。除了在前面文章:书海觅趣 -- 章鸿钊的《南陔永慕图》 所提到确认了先生的《南陔永慕图为章鸿钊赋》的创作时间外,还发现了过去阅读时漏掉的数条与先生有关的日记记录。其中的一条被笔者漏掉的日记记录如下:
1934年7月12日(六月初一日),“晴,仍无雨意。……。又至内母舅潘由笙(昌煦)家。渠近日不做官,不教书,不交客,不与闻地方一事,矮屋藤床,依然寒素。吾甚佩之。晨起作大楷,读《十八家诗钞》。专作五古。前见挽竹林兄四首,致佳。今又示挽伯渊诗四首,自谓较前四首更胜。其第三首专论填词,忆及彊村,盖由笙与孝先,皆古文,戊戌会试,分房所得士也。人能不忘根本,便是至性,非所论于今之人矣。 ”
下面笔者来逐一解读这其中之含义。
首先,因为先生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夏退隐,那日记中“不做官 ”、“不教书 ”、“不与闻地方一事 ”还是比较好理解,因为隐居了嘛。
其次,日记中提到先生“晨起作大楷 ”,就坐实了之前文章:书海觅趣 -- 家宴过后,新生活开启 中所提到的关于先生早起练习书法的传闻。
再次,日记中提到先生“读《十八家诗钞》。专作五古。 ” 为什么是读《十八家诗钞》呢?这其实和先生的师父李超琼有关联。读李超琼日记可知,当年李超琼被分配到江苏为官,而晚清当官需排队,李排队等了很长时间,仍未获实缺,有些苦闷焦躁,于是找同乡长辈李鸿裔(少眉)寻解。李鸿裔早年曾为曾国藩幕,他将曾国藩的《阙斋日记类钞》两卷赠给李超琼,让他认真研读。后李超琼亦成了曾文正公迷。先生是李超琼的高徒,李自然将其研究曾文正公之心得传授给先生,而这《十八家诗钞》正是曾国藩所编。先生退隐后,并未购置田地。先生当年在进士馆是学习过理财的,自然知道仅靠现有积蓄,未来生活恐难以为继。遂苦练书法和诗词,一方面是兴趣爱好使然,而另一方面,先生大概认为在那纷争动荡的年代,即便到了晚年仍需准备好一门谋生的技能吧。
还有,就是这段日记中提到先生与清末著名词学家朱祖谋(彊村)的关系,笔者将在下一篇文章中再展开。
再有,日记中最难理解的是“不交客 ”。作为诗人,与文人墨客朋友们聚会,一起对酒当歌,乃人生一大快乐事,为何也要戒掉?笔者按吴梅提供的线索,最终在先生所作《吴伯渊(曾源)挽词》中找到了答案。日记中提到“今又示挽伯渊诗四首,自谓较前四首更胜。其第三首专论填词 ”,现将该诗的第二和第三首列出,如下:
交游重气类,史称德星聚。
区区科第荣,贤者非所诩。
曩时盛嘉会,酩酊义有取。
诸公皆长鲸,贱子厕小户。
豪饮吞江湖,高谈挟风雨。
是为生平欢,忘形到宾主。
而吾年甫艾,即辞杜康伍。
非以谨小节,惧触贵人怒。
谓当善葆卫,苍生期有补。
铅刀倘作芒,一洗腐儒腐。
功业今何如,前尘不堪抚。
二三文字交,零落渐荒土。
此身果焉用,婆娑叹江树。
文辞非小技,未可等雕虫。
蓼莪写其孝,荃荪摅其忠。
古来作者林,轨辙循无穷。
溯洄及两宋,词学盛江东。
君才本宏富,声律尤兼通。
团扇软丝碧,烛泪残妆红。
深情托柔翰,字字斟羽宫。
老辈如戈孙,宽严并折衷。
井眉播佳刻,坛坫真堪雄。
忆当六一社,归辔时匆匆。
选言示矜喜,效颦颇难工。
三战竟弃甲,终自成阿蒙。
惭媿负衣钵,兼恸彊村翁。
笔者认为“不交客 ”的答案在第二首的“而吾年甫艾,即辞杜康伍。非以谨小节,惧触贵人怒。 ” 这意思就是说先生刚过五十,就不得不和酒说拜拜了,原因是怕贵人怒呀!贵人者,先生夫人华氏也。
而第三首的“忆当六一社,归辔时匆匆。选言示矜喜,效颦颇难工。三战竟弃甲,终自成阿蒙。 ” 似乎更是点出了触发贵人怒的时间点。1929年7月7日(六月初一日),邓邦述、吴曾源、吴梅等因先生自北平回苏而聚集饮酒填词,而成立六一词社。成员有邓邦述、吴曾源、吴梅、杨俊、潘承谋、张茂炯、蔡晋镛、顾建勋、王謇、蔡宝善、高德馨和先生等。邓邦述在《六一消夏词》序中有叙述“己巳之夏,潘君芯庐自燕南归,同人觞之而侑以词。因是而有填词消夏之约,时为六月一日,故名六一社焉。及夫芯庐既去,䱐隐不归,集者九人,期以五日。历三阅月,得十八题。……。 ” 先生参加了前面三集,共填词三首《江南好·六一词社同人宴集》、《隔浦莲·消夏湾》和《西子妆·西湖怀古》,因先生是初次学习作词,兴奋不已。在第三集时,忘了医嘱,多喝了两杯,回家后为夫人所察觉,触发贵人怒,结果就是先在夫人前“弃甲 ”一次,后面的集肯定就没法去了,又“弃甲 ”一次,哈。这段笔者稍微开了点点脑洞,但即使不是这次,定是有一次被夫人发现喝了酒,触发贵人怒。后来先生知错必改,于是有了“不交客 ”之说。看来,先生高寿,金匮华夫人自然居功至伟。此亦是命也。
好了,到了文章结尾,但仍感意犹未尽,考虑再三,干脆把这次重读吴梅日记的最大收获放出来吧。那就是笔者终于搞清楚了当年先生从北京大理院以病辞职的真实原因。
此文章的该部分内容只供订阅会员观看,请 点此 注册为订阅会员即可观看该部分文章内容。
参考文献
1、吴梅著《吴梅全集 日记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2、曾国藩著,李瀚章编撰《曾文正公全集》,线装书局,2014年10月。
3、[清]李超琼著 苏州工业园区档案管理中心编《李超琼日记 辽左-苏州-溧阳》,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
4、李林著 《最后的天子门生--晚清进士馆及其进士群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17年12月。
5、韩策著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5、韩策著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6、潘昌煦著,陆鸿吉编 《芯庐遗集》,吴县潘氏印行,1963年。
7、民国线装书《六一消夏词》。
8、余意著《民国苏州六一词社考论》,词学,第三十九辑。第134-149页。
9、潘廷燮等著 《歙县迁苏潘氏家谱》,上海竸新印刷所承印,民国三年。
10、《政府公报》,1926年。
11、大理院编辑处编《大理院公报》1926年 1-3季。
12、[清]李超琼著 苏州工业园区档案管理中心编《李超琼日记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光绪三十一年二月》,古吴轩出版社,2017年。
13、燕京大学编 《私立燕京大学一览(民国十九年至二十年度)》,1931年。
14、潘昌煦著,玩喵编 《潘昌煦集》 初编, campuswan.com, 2022年11月。
15、玩喵著 《潘昌煦年谱》 初编, campuswan.com, 202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