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記錄了潘昌煦先生與燕京大學聶崇岐的交往。
潘昌煦先生(以下簡稱先生)在燕京大學教書期間,結交的另一個忘年交是聶崇岐。
聶崇岐,字筱珊(別稱:筱山、篠珊),是著名宋史研究專家、目錄學家。1903年10月9日出生於河北薊縣。於1921年就讀燕京大學歷史學專業,因生活困難而輟學,后靠打工攢夠學費,直至1928年才畢業於燕京大學。畢業后到中學教書,至1930年9月,被其恩師洪業招入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任編輯,1933年升任引得編纂處副主任。……。卒於1962年4月17日,年僅59嵗。著有《宋史叢考》、《宋役法述》等。
先生於1928年2月,受聘於燕京大學政治學系,任政治學系講師。住在達園三松堂,「堂蓋學校宿舍,有亭榭花木之勝,先生獨寓於此。」此時,先生的兩個侄女仍在燕京大學就讀,大侄女潘令華是燕大歷史系學生,亦是1928年畢業,因此,她與聶崇岐是同學,筆者猜測應是潘令華帶聶崇岐去達園與先生相識的。
目前爲止,筆者所找到的聶崇岐與先生交往的唯一證據是:1933年春,先生在燕大蔚秀園為聶崇岐所書寫的條幅,如下圖所示:
「增壽寺西有懴園,乃王文靖公弟中丞燕別墅。萬拓坡詩云:『小巷大街東,園基近佛宮。殘蟬斜照後,獨鳥亂煙中。樹老藤全白,籬荒棗半紅。曲池無寸水,彈入雍門桐。』今更廢圮,老樹猶存。顧俠君嗣立寓有晚翠閣,查他山詩云:『依稀宣北坊西角,鴻爪留泥我亦曾。』
篠珊仁兄屬書,嵗昇無事,爰錄藤陰雜記呈教,弟潘昌煦,同客蔚秀園。」
在先生的書法作品中,這是目前爲止筆者能找到的唯二的以抄錄《藤陰雜記》為題字的作品。另一件則是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民國趙起紫藤潘昌煦藤陰倡和詩 成扇 潘昌煦藤陰倡和詩》。這兩件作品的共同點就是題字都出自《藤陰雜記》,且題字裏均有“藤”字。下面筆者嘗試解析下先生贈送此書法條幅給聶崇岐的内在含義。
光緒十六年(1890年),蘇州府元和縣縣令李超瓊(紫璈)在縣試中,因賞識先生的才華,而將先生列為縣試第一名,后又聘先生為元和縣署典記室書記員,當時未滿18嵗的先生就帶被褥到縣署,住在「藤青蕉綠軒」之後,開始在縣署的書記員工作。元和縣衙後院有一株古紫籐,相傳種於宋代,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保留至今,如下所示。
李超瓊在工作之余,常在紫藤樹蔭下,和他的弟子們一起,賞花品茗,飲酒詠詩,自然妙不可言,自然給年輕的先生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在如此優雅的環境下,先生發奮努力,終於在科業上獲得成功。這大概能解釋爲什麽先生喜歡戴璐所撰 《藤陰雜記》了。而聶崇岐的經歷與先生頗似,且其「爲人耿直,博聞強識,辦事說一不二,……。」亦與先生很相似。先生自然非常欣賞,贈此條幅,大概是惺惺惜惺惺之意吧。
1932年春,先生結伴春游,作詩《看花清水院感賦》,如下:
辛夷如雪杏如霞,依舊春風二月花。
海外同游成鬼伯,山中清梵罷僧伽。
衰慵強自誇腰腳,離亂空驚閱歲華。
且喜招攜得新侶,寺門留戀夕陽斜。
該詩於「鬼伯」處標注有「戊辰春日與李崇惠君策蹇偕遊,今君歾於美國芝省。」這「鬼伯」自然是指已過世的李崇惠。而詩中的「新侶」則可能是聶崇岐、顧廷龍或沈勤廬中的一位,筆者認爲聶崇岐的可能性更大些,因爲聶崇岐和李崇惠均是燕大歷史系畢業生。
參考文獻
1、陳毓賢著 《洪業傳》,商務印書社(北京),2014年5月。
2、張瑋瑛、王百強等主編 《燕京大學史稿》,人民中國出版社,1999年12月。
3、《燕大年刊》,1928年。
4、滎陽潘氏文化研究會編 《滎陽墨韻 3 書法選集》, 2012年。
5、[清]戴璐撰 《藤陰雜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
6、[清]李超瓊著 蘇州工業園區檔案管理中心編《李超瓊日記 元和-陽湖-元和》,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7、潘昌煦書 《民國趙起紫藤潘昌煦藤陰倡和詩 成扇 潘昌煦藤陰倡和詩》,1944年,作品號:贈-扇-000035-00002,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8、潘昌煦著,陸鴻吉編 《芯廬遺集》,吳縣潘氏印行,1963年。
9、潘昌煦著,玩喵編 《潘昌煦集》 初編, campuswan.com, 2022年11月。
10、玩喵著 《潘昌煦年譜》 初編, campuswan.com, 202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