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记录了潘昌煦先生与燕京大学聂崇岐的交往。
潘昌煦先生(以下简称先生)在燕京大学教书期间,结交的另一个忘年交是聂崇岐。
聂崇岐,字筱珊(别称:筱山、篠珊),是著名宋史研究专家、目录学家。1903年10月9日出生于河北蓟县。于1921年就读燕京大学历史学专业,因生活困难而辍学,后靠打工攒够学费,直至1928年才毕业于燕京大学。毕业后到中学教书,至1930年9月,被其恩师洪业招入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任编辑,1933年升任引得编纂处副主任。……。卒于1962年4月17日,年仅59岁。著有《宋史丛考》、《宋役法述》等。
先生于1928年2月,受聘于燕京大学政治学系,任政治学系讲师。住在达园三松堂,“堂盖学校宿舍,有亭榭花木之胜,先生独寓于此”。此时,先生的两个侄女仍在燕京大学就读,大侄女潘令华是燕大历史系学生,亦是1928年毕业,因此,她与聂崇岐是同学,笔者猜测应是潘令华带聂崇岐去达园与先生相识的。
目前为止,笔者所找到的聂崇岐与先生交往的唯一证据是:1933年春,先生在燕大蔚秀园为聂崇岐所书写的条幅,如下图所示:
“增寿寺西有懴园,乃王文靖公弟中丞燕别墅。万拓坡诗云:‘小巷大街东,园基近佛宫。残蝉斜照后,独鸟乱烟中。树老藤全白,篱荒枣半红。曲池无寸水,弹入雍门桐。'。今更废圮,老树犹存。顾侠君嗣立寓有晚翠阁,查他山诗云:‘依稀宣北坊西角,鸿爪留泥我亦曾。’
筱珊仁兄属书,岁升无事,爰录藤阴杂记呈教,弟潘昌煦,同客蔚秀园。”
在先生的书法作品中,这是目前为止笔者能找到的唯二的以抄录《藤阴杂记》为题字的作品。另一件则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民国赵起紫藤潘昌煦藤阴倡和诗 成扇 潘昌煦藤阴倡和诗》。这两件作品的共同点就是题字都出自《藤阴杂记》,且题字里均有“藤”字。下面笔者尝试解析下先生赠送此书法条幅给聂崇岐的内在含义。
光绪十六年(1890年),苏州府元和县县令李超琼(紫璈)在县试中,因赏识先生的才华,而将先生列为县试第一名,后又聘先生为元和县署典记室书记员,当时未满18岁的先生就带被褥到县署,住在“藤青蕉绿轩”之后,开始在县署的书记员工作。元和县衙后院有一株古紫藤,相传种于宋代,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保留至今,如下所示。
李超琼在工作之余,常在紫藤树荫下,和他的弟子们一起,赏花品茗,饮酒咏诗,自然妙不可言,自然给年轻的先生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在如此优雅的环境下,先生发奋努力,终于在科业上获得成功。这大概能解释为什么先生喜欢戴璐所撰 《藤阴杂记》了。而聂崇岐的经历与先生颇似,且其“为人耿直,博闻强识,办事说一不二,……”,亦与先生很相似。先生自然非常欣赏,赠此条幅,大概是惺惺惜惺惺之意吧。
1932年春,先生结伴春游,作诗《看花清水院感赋》,如下:
辛夷如雪杏如霞,依旧春风二月花。
海外同游成鬼伯,山中清梵罢僧伽。
衰慵强自夸腰脚,离乱空惊阅岁华。
且喜招携得新侣,寺门留恋夕阳斜。
该诗于“鬼伯”处标注有“戊辰春日与李崇惠君策蹇偕游,今君歾于美国芝省”。这“鬼伯”自然是指已过世的李崇惠。而诗中的“新侣”则可能是聂崇岐、顾廷龙或沈勤庐中的一位,笔者认为聂崇岐的可能性更大些,因为聂崇岐和李崇惠均是燕大历史系毕业生。
参考文献
1、陈毓贤著 《洪业传》,商务印书社(北京),2014年5月。
2、张玮瑛、王百强等主编 《燕京大学史稿》,人民中国出版社,1999年12月。
3、《燕大年刊》,1928年。
4、荥阳潘氏文化研究会编 《荥阳墨韵 3 书法选集》, 2012年。
5、[清]戴璐撰 《藤阴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
6、[清]李超琼著 苏州工业园区档案管理中心编《李超琼日记 元和-阳湖-元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
7、潘昌煦书 《民国赵起紫藤潘昌煦藤阴倡和诗 成扇 潘昌煦藤阴倡和诗》,1944年,作品号:赠-扇-000035-00002,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8、潘昌煦著,陆鸿吉编 《芯庐遗集》,吴县潘氏印行,1963年。
9、潘昌煦著,玩喵编 《潘昌煦集》 初编, campuswan.com, 2022年11月。
10、玩喵著 《潘昌煦年谱》 初编, campuswan.com, 202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