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嘗試解讀潘昌煦先生所作詩歌《苦旱》,並試圖考證該詩的創作時間。

筆者於2022年整理潘昌煦先生(以下簡稱先生)遺作,編輯《潘昌煦集》初編時,就把先生的詩《苦旱》歸類為可以推查出創作時間的。顯然,嚴重的自然災害是會被記錄於非常多的歷史文獻中的,比如縣志、報刊、氣象文獻等等。但當時因趕工,只好先暫緩推查其創作時間。今年初重讀吳梅日記時,就發現吳梅在日記中亦對此次施虐江南大地的大旱災有記錄,這讓筆者輕鬆獲知先生的詩《苦旱》的創作時間是在1934年夏。前些天,筆者想通過閲讀更多的歷史文獻,看看能否推導出先生創作該詩歌的更精確的時間來。本文敘述了這次探索的過程。

《苦旱》是敘事詩,一共由3首詩組成。1934年入夏,江南大地出現了百年不遇的巨旱,《苦旱》記述此次旱災中蘇州所發生的一些事。既然是夏季發生的故事,那筆者先假設將這3首詩的記述時間分別對應到農曆四、五和六月。又因爲筆者的目的是為了考證詩歌的創作時間,為簡單起見,只對第三首詩歌進行解讀和考證。即考證甲戌六月(1934年7月12日至8月9日)在蘇州發生的事。《苦旱》的第三首詩如下所示。

良史紀災異,道在儆人主。
撤膳與露禱,無非懼天怒。
天聽果邇哉,民生實須撫。
精誠期感通,用以訴疾苦。
方今學術殊,政教不襲古。
水旱戒堯湯,何必踵前武。
蚩蚩曷解此,泥龍滿衢舞。
黃冠及緇衣,莊嚴起齋鼓。
禁之恐勿能,馳之鄰狎侮。
君子不畏天,小人愚且蠱。
烏乎山川間,何時起霖雨。

該詩的第一句到第四句首是講述舊時應對旱災的方法,即「撤膳與露禱」。其中,膳是肉之意思,撤膳即是旱災來了禁止吃肉,連殺畜都是被禁止的,稱爲斷屠。露禱就是祈雨之意思。每逢大旱,上至皇帝、百官,下至貧民百姓,那可謂開啓一場盛大的祈雨活動了。舊時祈雨的方法亦可謂千奇百怪,筆者曾研讀過《李超瓊日記》,其中就有記載一些有趣的祈雨的獨門絕技,哈。而「方今學術殊,政教不襲古。水旱戒堯湯,何必踵前武。」這兩句表明當時政府已倡導現代科學,開始禁止迷信活動了。接下來「蚩蚩曷解此」筆者理解爲是「那如何解釋蘇州當下發生的事情呢?」之意思,接下來「泥龍滿衢舞。黃冠及緇衣,莊嚴起齋鼓。」記述了蘇州當時發生一些民間百姓的祈雨活動。「禁之恐勿能,馳之鄰狎侮。」則記述當時吳縣政府官員對民間祈雨活動的態度和窘境。這詩的最後兩句「君子不畏天,小人愚且蠱。烏乎山川間,何時起霖雨。」則表明先生自己對旱災的態度。這裡「君子」筆者認爲是指接受過現代科學教育之人士,而「小人」是指百姓,因為那時中國仍貧窮落後,絕大多數百姓無緣於現代文化教育,而表現出「愚且蠱」。「烏乎山川間,何時起霖雨。」則是在自然界的威力前,作爲渺小人類中的一員,先生所能做的事亦僅是發出的哀嘆之聲音吧。

以上是筆者對《苦旱》的第三首詩的解讀。下面是筆者對該詩的考證。

為了考證,筆者從網上閲讀了1934年7月1至7月31日的《蘇州明報》,並從中找出與詩歌中所對應的事件進行比對,只要比對匹配上,那就能較精確的確定先生詩歌創作時間來。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
7月12日(六月初一日),《蘇州明報》報道,7月11日橫涇鄉民至橫涇區公所請求雨一事。「孔區長以現值破除迷信之際、對求雨一節、頗感兩難。」后在請示新任吳縣縣長吳企雲,回復「至求雨一節、官廰未便倡導,人民求雨,可聼其酌情量行之。」這段正與先生詩句「禁之恐勿能,馳之鄰狎侮。」對應上。


7月12日《蘇州明報》剪報之一

7月12日《蘇州明報》剪報之二

7月13日(六月初二日),《蘇州明報》報道,繼道教公會於元妙觀擺設八卦陣祈雨后,是日佛教會亦開始誦經祈雨。這段正與先生詩句「黃冠及緇衣,莊嚴起齋鼓。」對應上,這裡「黃冠」即指道士,而「緇衣」是指僧人之意思。

7月13日《蘇州明報》剪報

7月15日(六月初四日),《蘇州明報》報道,7月14日下午在閶門外永福橋,民衆開始青龍游行祈雨。

7月15日《蘇州明報》剪報

自此,除了宗教團體祈雨外,越來越多的民間團體開啓各式各樣的祈雨活動。幾乎每日的報紙都有祈雨活動的報道。

7月17日(六月初六日),《蘇州明報》報道,7月16日下午,理教會修善堂同人抬龍王遊街。這與先生詩句「泥龍滿衢舞」又對應上。

7月17日《蘇州明報》剪報

7月18日(六月初七日),《蘇州明報》報道,7月17日下午三時,降雨約半小時。

7月22日(六月十一日),《蘇州明報》報道,7月21日,「連次大雨傾盆,得雨數寸。」

7月22日《蘇州明報》剪報

7月29日(六月十八日),吳縣政府發佈政令,勸止迎神賽會等民間團體的祈雨活動。后旱情也因爲降雨而逐步緩解。

7月29日《蘇州明報》剪報

由此,可以判斷先生完成詩歌《苦旱》創作的時間在1934年7月17日至7月20日之間,當然,把創作時間説成1934年7月中下旬則更能容錯些。需要指出的是,筆者的探索過程不是按照先解讀詩歌再去報紙考證這樣的次序進行的。實際上是一邊解讀,一邊讀報,交叉反復幾次,才弄清楚的。

咦?什麽?!等等……,難道先生是邊讀報邊把詩歌創作出來的?!……原來如此。喵喵。遊戲的樂趣在於探索。

參考文獻
1、潘昌煦著,陸鴻吉編 《芯廬遺集》,吳縣潘氏印行,1963年。
2、潘昌煦著,玩喵編 《潘昌煦集》 初編, campuswan.com, 2022年11月。
3、《蘇州明報》,1934年7月1至7月31日。
4、吳梅著《吳梅全集 日記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