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尝试解读潘昌煦先生所作诗歌《苦旱》,并试图考证该诗的创作时间。

  笔者于2022年整理潘昌煦先生(以下简称先生)遗作,编辑《潘昌煦集》初编时,就把先生的诗《苦旱》归类为可以推查出创作时间的。显然,严重的自然灾害是会被记录于非常多的历史文献中的,比如县志、报刊、气象文献等等。但当时因赶工,只好先暂缓推查其创作时间。今年初重读吴梅日记时,就发现吴梅在日记中亦对此次施虐江南大地的大旱灾有记录,这让笔者轻松获知先生的诗《苦旱》的创作时间是在1934年夏。前些天,笔者想通过阅读更多的历史文献,看看能否推导出先生创作该诗歌的更精确的时间来。本文叙述了这次探索的过程。

  《苦旱》是叙事诗,一共由3首诗组成。1934年入夏,江南大地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巨旱,《苦旱》记述此次旱灾中苏州所发生的一些事。既然是夏季发生的故事,那笔者先假设将这3首诗的记述时间分别对应到农历四、五和六月。又因为笔者的目的是为了考证诗歌的创作时间,为简单起见,只对第三首诗歌进行解读和考证。即考证甲戌六月(1934年7月12日至8月9日)在苏州发生的事。《苦旱》的第三首诗如下所示。

良史纪灾异,道在儆人主。
撤膳与露祷,无非惧天怒。
天听果迩哉,民生实须抚。
精诚期感通,用以诉疾苦。
方今学术殊,政教不袭古。
水旱戒尧汤,何必踵前武。
蚩蚩曷解此,泥龙满衢舞。
黄冠及缁衣,庄严起斋鼓。
禁之恐勿能,驰之邻狎侮。
君子不畏天,小人愚且蛊。
乌乎山川间,何时起霖雨。

  该诗的第一句到第四句首是讲述旧时应对旱灾的方法,即“撤膳与露祷”。其中,膳是肉之意思,撤膳即是旱灾来了禁止吃肉,连杀畜都是被禁止的,称为断屠。露祷就是祈雨之意思。每逢大旱,上至皇帝、百官,下至贫民百姓,那可谓开启一场盛大的祈雨活动了。旧时祈雨的方法亦可谓千奇百怪,笔者曾研读过《李超琼日记》,其中就有记载一些有趣的祈雨的独门绝技,哈。而“方今学术殊,政教不袭古。水旱戒尧汤,何必踵前武。”这两句表明当时政府已倡导现代科学,开始禁止迷信活动了。接下来“蚩蚩曷解此”笔者理解为是“那如何解释苏州当下发生的事情呢?”之意思,接下来“泥龙满衢舞。黄冠及缁衣,庄严起斋鼓。”记述了苏州当时发生一些民间百姓的祈雨活动。“禁之恐勿能,驰之邻狎侮。”则记述当时吴县政府官员对民间祈雨活动的态度和窘境。这诗的最后两句“君子不畏天,小人愚且蛊。乌乎山川间,何时起霖雨。”则表明先生自己对旱灾的态度。这里“君子 ”笔者认为是指接受过现代科学教育之人士,而“小人”是指百姓,因为那时中国仍贫穷落后,绝大多数百姓无缘于现代文化教育,而表现出“愚且蛊”。“乌乎山川间,何时起霖雨。”则是在自然界的威力前,作为渺小人类中的一员,先生所能做的事亦仅是发出的哀叹之声音吧。

  以上是笔者对《苦旱》的第三首诗的解读。下面是笔者对该诗的考证。

  为了考证,笔者从网上阅读了1934年7月1至7月31日的《苏州明报》,并从中找出与诗歌中所对应的事件进行比对,只要比对匹配上,那就能较精确的确定先生诗歌创作时间来。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7月12日(六月初一日),《苏州明报》报道,7月11日横泾乡民至横泾区公所请求雨一事。“孔区长以现值破除迷信之际、对求雨一节、颇感两难。”后在请示新任吴县县长吴企云,回复“至求雨一节、官廰未便倡导,人民求雨,可听其酌情量行之。”这段正与先生诗句“禁之恐勿能,驰之邻狎侮。”对应上。


7月12日《苏州明报》剪报之一

7月12日《苏州明报》剪报之二

  7月13日(六月初二日),《苏州明报》报道,继道教公会于元妙观摆设八卦阵祈雨后,是日佛教会亦开始诵经祈雨。这段正与先生诗句“黄冠及缁衣,庄严起斋鼓。”对应上,这里“黄冠”即指道士,而“缁衣”是指僧人之意思。

7月13日《苏州明报》剪报

  7月15日(六月初四日),《苏州明报》报道,7月14日下午在阊门外永福桥,民众开始青龙游行祈雨。

7月15日《苏州明报》剪报

  自此,除了宗教团体祈雨外,越来越多的民间团体开启各式各样的祈雨活动。几乎每日的报纸都有祈雨活动的报道。

  7月17日(六月初六日),《苏州明报》报道,7月16日下午,理教会修善堂同人抬龙王游街。这与先生诗句“泥龙满衢舞”又对应上。

7月17日《苏州明报》剪报

  7月18日(六月初七日),《苏州明报》报道,7月17日下午三时,降雨约半小时。

  7月22日(六月十一日),《苏州明报》报道,7月21日,“连次大雨倾盆,得雨数寸。”

7月22日《苏州明报》剪报

  7月29日(六月十八日),吴县政府发布政令,劝止迎神赛会等民间团体的祈雨活动。后旱情也因为降雨而逐步缓解。

7月29日《苏州明报》剪报

  由此,可以判断先生完成诗歌《苦旱》创作的时间在1934年7月17日至7月20日之间,当然,把创作时间说成1934年7月中下旬则更能容错些。需要指出的是,笔者的探索过程不是按照先解读诗歌再去报纸考证这样的次序进行的。实际上是一边解读,一边读报,交叉反复几次,才弄清楚的。

  咦?什么?!等等……,难道先生是边读报边把诗歌创作出来的?!……原来如此。喵喵。游戏的乐趣在于探索。

  参考文献
  1、潘昌煦著,陆鸿吉编 《芯庐遗集》,吴县潘氏印行,1963年。
  2、潘昌煦著,玩喵编 《潘昌煦集》 初编, campuswan.com, 2022年11月。
  3、《苏州明报》,1934年7月1至7月31日。
  4、吴梅著《吴梅全集 日记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