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嘗試通過解讀潘昌煦先生所作詩歌《病囈四首》和《病態》,來探索其晚年生活。
首先訂正下筆者在《潘昌煦集》初編中的一個錯誤,即筆者當時認爲詩歌《病囈四首》和《病態》的創作日期是1942年,這是錯誤的。因在《芯廬遺集》中《病囈四首》后緊挨一首是潘昌煦先生(以下簡稱先生)於1943年寫的詩《癸未元宵室人六十攝影初成率題二絕》,當時考慮到《病囈四首》是先生在晚年的一次重病后寫成的,那其夫人華氏應能記住先生生病日期的。我的錯誤在於主觀地認爲先生的夫人華氏應有參與《芯廬遺集》的編輯,然事實卻非如此,因此,錯誤就發生了。
這兩首詩的寫作日期應是在1939年夏末。下面筆者嘗試依次解讀這兩首詩。
《病囈四首》是敘事詩,是敘述先生在1938年冬天至1939年夏天這段時間的生活狀況的。如下所示。
病囈四首
升斗沾君祿,燈檠念母慈。
平生哀痛意,齊集嚮明時。
年老心無競,中原事可危。
諸兒皆旅食,未逐羽書馳。
惟士獨無田,撐支五六年。
豬肝甯有累,雞肋正堪憐。
自訝形容瘁,翻稱志節堅。
室人交謫甚,高詠北門篇。
梅雨蒸初夏,匡牀納病魔。
餘生將已矣,吾道竟如何。
水火鋒交博,波濤險屢過。
泰山輿馬杳,未去作閻羅。
微命雖能續,元精實已差。
暫從六月息,徐待一餐加。
戚友恩情重,妻孥笑語譁。
延齡真可祝,幸事屬吾家。
其中,第一首是講述戊寅年十月至十二月(1938年11月22日-1939年2月18日)發生的事。第一首詩實際上是用倒敘寫成的。正敘的話應是「年老心無競,中原事可危。」為第一句。這「中原事可危」應是先生對當時中日武漢會戰后的形勢研判,此句表明先生雖然年老力衰,但仍然非常關注時事。「諸兒皆旅食,未逐羽書馳」指當時先生的三個兒子都在外地,不在身邊,只能靠書信維持聯絡。人老后想念不在身邊的子女乃人之常情。其時,先生的長子潘銘紫在北平協和醫學院工作;次子潘承埏在法囯或法屬殖民地討生活(參見先生詩歌《己卯元旦試筆》);而老三潘承逵此時在何地仍待查。而「升斗沾君祿,燈檠念母慈。平生哀痛意,齊集嚮明時。」則表達了對母親的哀思和人生的遺憾。我們把時間綫拉到1918年4月,那時仍是政府公職員的先生已請假南旋侍奉重病的母親達5個月,為能繼續陪伴病重的母親,先生再次提出辭職申請而未獲准,先生只能選擇返京工作,而先生的母親於1919年1月過世。先生概因此認爲未能盡孝,而引為其人生一大憾事。到了1939年1月正好是先生母親二十年忌,哀思之情盡露。這就很容易理解第一首詩爲何用倒敘了。
第二首是講述己卯年一月至三月(1939年2月19日-1939年5月18日)發生的事。「惟士獨無田,撐支五六年。」表明先生退隱時未購置田地,到了1939年,積蓄即將耗盡。因先生是1933年退隱的,到了1939年正好六年。「室人交謫甚,高詠北門篇。」中的「北門」是詩經中的一首詩,「室人交謫甚」亦是取自詩經中的《北門》,這句表明當時先生的窘境。為生存,先生開始以鬻字賣文自給。而上一篇文章的書法條幅恰是寫於己卯三月,故那件書法條幅是先生開始鬻字的最早的作品之一。
接下來的第三首,即是講述己卯四月至六月(1939年5月19日-1939年8月14日)發生的事。農曆四月即是初夏,也正值蘇州煩人的梅雨季,「梅雨蒸初夏,匡牀納病魔。」清晰地表明先生是在農曆四月開始生病。後面三句則簡要描述病中的狀況,大有命懸一綫之感。從第四首和詩《病態》可知,先生的病情一直到六月才好轉。
而第四首的「微命雖能續,元精實已差。」表明先生雖然命保住了,但元氣大傷。「暫從六月息,徐待一餐加。」這句看上去有些平淡,但與「室人交謫甚,高詠北門篇。」對比,其實可感覺到先生已發生明顯變化,即從之前的囧境,變化到現在的氣定神閑的樣子。其原因筆者認爲應是先生生病前創作的書法作品已售出,帶來收益,才使得先生信心爆棚,再不用高詠北門篇了哈。這《病囈四首》最終亦演變成了全家歡樂頌。喵喵。
而詩歌《病態》則是詳細描述這次生病的病狀及治療過程的,詩歌如下所示。
病態
一臥及三月,命與盛暑爭。
方其始亟時,溼滯云交幷。
肌膚受薰灼,魂膽尤震驚。
鳴金亂我耳,閃電眩我睛。
魑魅喜與伍,妻孥懼失聲。
昏愗幾兩旬,神智一隙明。
分甘求素柰,吸露得綠橙。
危機雖云戢,病態初未更。
帷燈夕常耿,藥裏朝相迎。
轉輾六尺簟,柴骨空支撐。
有如蠶上箔,眠起若為情。
又如蝸在殼,蜷曲無以名。
仰視青天高,赤日燒崢嶸。
汗漿浹肌髓,絺綌非為輕。
我生習淡泊,藜藿常為羹。
那得悅肥甘,恣啖五侯鯖。
中腸何磥磥,穢濁吁充盈。
墳起忽邱積,蠕動或雷鳴。
無以施排泄,於何見廓清。
良醫展薄術,歐法自東行。
革囊出肘後,曲管徐高擎。
沃之以鹽酪,導之以蜜精。
倏焉溝澮集,沛若江河傾。
餐衞日以進,糞除功乃成。
衰齡厭世網,況值未休兵。
祝宗固祈死,劉向乃更生。
是豈得天眷,欲使覩太平。
我將葆我素,養拙棲柴荊。
詩歌的第一句「一臥及三月,命與盛暑爭。」即點明了病程及病情在盛夏時發展到了病危。而「革囊出肘後,曲管徐高擎。沃之以鹽酪,導之以蜜精。」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因為筆者年幼時身體孱弱,經常生病看醫生,故一看這操作馬上就明白怎麽回事了哈。這樣看來,那時蘇州的醫院仍保持高的醫療水平,只是不知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情況有無變差,待有時間筆者再去探索下。而「祝宗固祈死,劉向乃更生。」也很有意思。劉向是漢朝著名經學家,原名更生。「劉向乃更生」看似平淡無奇,但這「更生」在漢語中另有復活之意,故先生此句是雖大病一場,但在醫生治療下又滿血復活之意思吧。詩的最後一句「我將葆我素,養拙棲柴荊。」與先生1938年所作詩歌《戊寅重五放歌一首》中的「閉門歲月自沉淪,青李枇杷刺眼新。從此盡多天下事,請君莫問草間人。」作對比,雖然都是「養拙棲柴荊」之意思,但1938年的先生還是個退隱的法律人暨文史愛好者。而到了1939年,為生存,「柴荊」變成工作室,時年六十六嵗的先生亦華麗地轉變為文藝工作者矣。也正是從1939年開始,因工作而與文藝同行的社交互動慢慢變得多了起來。
參考文獻
1、潘昌煦著,陸鴻吉編 《芯廬遺集》,吳縣潘氏印行,1963年。
2、潘昌煦著,玩喵編 《潘昌煦集》 初編, campuswan.com, 2022年11月。
3、玩喵著 《潘昌煦年譜》 初編, campuswan.com, 202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