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記錄了目前收集到有關潘昌煦先生的長兄潘昌熙的一些資料,並嘗試解析。
今日是潘昌煦先生(以下簡稱先生)的長兄潘昌熙誕辰155年,謹以此文留作紀念。
以下是筆者自《歙縣遷蘇潘氏家譜》、《芯廬遺集》和《李超瓊日記》中獲取的與先生的長兄潘昌熙相關的資料。
潘昌熙,字春如,號鶴孫,別稱鶴笙。同治八年五月廿三日(1869年7月2日)生,為家中長子。配程氏,安如公諱基泰次女,母吳氏,同治七年五月初二日(1868年6月21日)生。共生育二子二女,潘承圻(錫侯)、潘承埛(牧仲)、潘嫺則、潘懿則。
潘昌熙的父親潘文柱,為家中長子,字念圃,號朗峰。道光十六年十月十八日(1836年11月26日)生,光緒六年十月初四日(1880年11月6日)卒,年四十五歲,「生平至性過人,操行不苟,持躬接物一出以誠」;一生唯一嗜好唯飲酒也,「望子讀書甚切」,希望其子輩能通過讀書出人頭地,光耀族門。母親吳氏, 道光丁酉十七年九月十九日(1837年10月18日)生,民國八年(1919年)1月卒,年八十二歲。共生育五子四女,潘昌榮(殤)、潘昌熙、潘昌煦、潘昌勳和潘昌熊(殤),長女和次女均殤,三女兒嫁給國學生徐元煒的長子徐守誠,四女兒嫁給鄒惟金公的長子鄒福偉(元和縣增生)。
同治十二年(1873年)
六月初五日(6月29日),先生出生。
光緒二年(1876年)
二月十三日(3月8日),三弟潘昌勳(績臣)出生。
光緒六年(1880年)
十月初四日(11月6日),父親潘文柱不幸過世,年四十五歲。其時,潘昌熙未滿12歲,而先生剛滿7嵗不久。
光緒十六年(1890年)
四月(6月),先生參加蘇州府元和縣縣試,獲縣試第一名。
五月七日(6月23日),李超瓊在日記中記有 「潘生昌煦字春暉始來見,詢知其八歲失怙,有兄亦貿易為生,固寒士也。然天資之優,性情之純篤、品誼之端正、固自難得。」
光緒十八年(1892年)
十月廿九日(12月17日),潘昌熙的長子潘承圻(錫侯)出生。
光緒二十一年(1896年)
臘月廿八日(2月11日),潘昌熙的次子潘承埛(牧仲)出生。
光緒三十年(1904年)
六月初二日(7月14日),進士舘放暑假,先生返回蘇州。李超瓊在日記中記有 「晴。……。乃便訪潘生昌煦於其家。」
六月十六日(7月28日),李超瓊在日記中記有 「晴,大風。……。毅兒約由笙、蒼一為靈岩元墓之游,既夕,乃出胥門登舟也。」
六月十九日(7月31日),李超瓊在日記中記有 「大雨。……。由笙山行未歸,其伯兄於日間無疾而逝,命昂兒往唁焉,並一百金資其后事。聞潘伯於食粥后,問今日何日,家人告之;又問時為几下鈡,又告之,遂奄然怛化。豈有慧業者耶?石火電光,信哉!」
六月廿一日(8月2日),李超瓊在日記中記有 「陰雨。……。便過由笙處一視,以其有兄喪,慮過悲也。適陸棣威庶常亦在,共談少選,乃別。」
七月初十日(8月20日),李超瓊在日記中記有 「晴,晚雨。辰間,往雲錦公所吊潘鶴笙之喪,由笙之伯兄也。」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四月十九日(5月22日),李超瓊在日記中記有 「晴。……。日間,得由笙及黃徽州各一函。」
四月二十日(5月23日),李超瓊在日記中記有 「晴。……。潘生昌煦之兄子承圻來見,以將入高等小學堂也。」
四月廿一日(5月24日),李超瓊在日記中記有 「晴。……。答由笙一書,報其前日來函所托為子弟謀師事也。」
五月初十日(6月12日),李超瓊在日記中記有 「晴。……。特至小學堂一視,潘承圻以前日始送之入學也。」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五月十四日(6月12日),因先生夫人李氏不幸病逝。
五月廿一日(6月19日),李超瓊在日記中記有 「晴。……。以新賦悼亡未能自釋也。」先生在長賦《悼亡》中有「深閨妯娌夙交歡,嫂氏真同姊氏看。」之句。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
先生從燕京大學退隱后,在詩賦《獅子林為貝氏購葺率賦長歌一首 (並序)》中有「歸來廿載京華客,兒童游釣蹤能識。」之句。
以下是筆者的解析。
首先看先生在1890年參加元和縣試獲得第一后,到元和縣署拜訪縣令李超瓊的那段,「潘生昌煦字春暉始來見,詢知其八歲失怙,有兄亦貿易為生,固寒士也。然天資之優,性情之純篤、品誼之端正、固自難得。」可知當時潘昌熙已從事貿易為生。另外,李超瓊對先生的評價也值得仔細推敲,「天資之優」顯然認爲先生天生就是讀書的料,而「性情之純篤、品誼之端正」這些特點應與後天的培養有關係,其實這也是在高度贊揚先生的母親和兄長吧。先生的生父過世時,先生只有7嵗(虛齡八嵗),而潘昌熙未滿12嵗。作爲家中長子,筆者猜測他可能很早就輟學去工作,並努力支撐起整個家庭。舊時讀書是非常燒錢的,在家道中衰的情況下,為支持先生的學業,筆者猜測需耗費家庭的絕大部分資產。而先生是家中的老二,因先生的二叔無子女,先生的生父已將先生過繼給先生的二叔。而從《歙縣遷蘇潘氏家譜》中先生的生父及其二叔的行述中可知,先生二叔一生瀟灑到晚年已陷貧窮,概不太可能給先生在學業上多少支持。先生能繼續保持學業,直到考取秀才,並被李超瓊聘請為縣署典記室書記員止,這其中的主要支持均來自其母親和兄長,這確實令筆者敬佩。
潘昌熙的長子潘承圻(錫侯)是1892年12月出生的,此時,潘昌熙已二十三嵗。由此,筆者猜測潘昌熙很有可能是在先生考中秀才后即1890年或之后才結婚的。如屬實,則在舊時亦屬晚婚了。
再看1904年潘昌熙過世時,李超瓊的那些記錄,其中,「伯兄」、「潘伯」和「潘鶴笙」均是指潘昌熙。李超瓊對先生的家庭情況是非常瞭解的,對一個普通人留下這麽多文字記述,可知其對潘昌熙亦是佩服的吧。
1905年,先生因在北京進士館修習法政,而請求時任蘇州府吳縣縣令的李超瓊幫他為潘昌熙的長子潘承圻謀師,李超瓊即將潘承圻安排入讀高等小學堂,即蘇州第一公立中學堂(草船中學)的前身。
1908年,先生夫人李氏不幸病逝。先生在長賦《悼亡》中有「深閨妯娌夙交歡,嫂氏真同姊氏看。」之句。即表明妯娌關係非常好,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表明潘昌熙與先生關係非常好吧。
而先生在晚年的詩賦《獅子林》中有「歸來廿載京華客,兒童游釣蹤能識。」之句。即是先生在回憶年幼時常在獅子林附近游釣。這很有可能是先生長兄帶先生一起釣魚蝦,為改善生活呢。
總結一下,即是潘昌熙作爲家中長子,對先生極好,對先生早年的成長有非常正面的影響,是故筆者在文章《潘昌煦年譜》上線了!中有「母慈兄仁」之評價吧。
文章結束前,再說一下筆者在研究潘昌煦先生時產生的一次幻覺。筆者在閲讀《李超瓊日記》后,不知何時,大腦裡產生這樣一段記憶,即先生曾携其長兄一起去拜訪過李超瓊,且李在其日記上把先生兄長描寫為身體瘦小的樣子,……。但在筆者的筆記裡卻沒有這樣的記錄。因為該記憶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於筆者堅定地認爲是又漏記筆記了。接下來就是强迫症驅使反復閲讀《李超瓊日記》,定要把它找出來。也不知道重複了多少遍,仍然無果,哈。到了今年才最終確定那記憶實際上是個幻覺。若是天下的書都變成電子的就好了,其實就需幾次搜索而已。
另,在此感謝喵友羊咩咩,傳授筆者有關舊時家族過繼方面的知識。比如,過繼可以讓家族的財產不至於旁落;無子的家族成員可以通過過繼,在其過世時,仍有繼子為其處理後事。還可以讓繼子通過祭祀,來建立陰陽兩個世界的通道,相互傳遞支持等等。
參考文獻
1、潘廷燮等著 《歙縣遷蘇潘氏家譜》,上海竸新印刷所承印,民國三年。
2、[清]李超瓊著 蘇州工業園區檔案管理中心編《李超瓊日記 元和-陽湖-元和》,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3、[清]李超瓊著 蘇州工業園區檔案管理中心編《李超瓊日記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光緒三十一年二月》,古吳軒出版社,2017年。
4、[清]李超瓊著 蘇州工業園區檔案管理中心編《李超瓊日記 光緒三十一年三月--宣統元年閏二月》,古吳軒出版社,2017年。
5、王叔重,陳含素著 《吳湖帆年譜》,東方出版中心, 2017年。第9-10頁。
6、潘昌煦著 陸鴻吉編《芯廬遺集》,吳縣潘氏印行,1963年。
7、玩喵著 《潘昌煦年谱》 初编, campuswan.com, 2022年9月。
8、潘昌煦著,玩喵编 《潘昌煦集》 初编, campuswan.com, 202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