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潘昌煦與翁同龢的關係。

筆者之前一直在思考潘昌煦先生(以下簡稱先生)與翁同龢的關係,他們顯然不是師生關係,從現有文獻看,先生與翁同龢甚至未曾謀面,但翁同龢確實是先生所仰慕之人。直到前兩天觀看某歌星演唱會的視頻后,「偶像」一詞閃現,遂有翁同龢應為先生之偶像說。

1951年9月15日(八月十五日),先生將晚年翰墨自娛所積成帙的一本書法冊作為結婚禮物,贈與女兒潘儼若和女婿范度(亦裴)。該書法冊共三十幅,字體不一,紙長三十四釐米,寬二十釐米。並特為此冊題跋,如下圖所示:

跋《贈范度潘儼若夫婦書法冊》
拍攝自華源生編 《芯廬遺墨》

釋文:書雖小技,然非殫畢生之力難底於成。昔劉文清公自稱臨池數十年,纔學得一畫一直耳。翁松禪相國亦有大書愁殿,榜小字,怯鐙花之詠。老輩之精詣如此,薄劣如余,何足以言八法,惟翰墨自娛,積久成帙,以為。亦裴賢倩清鑒 辛卯中秋 昌煦 年七十九。

從上文可知,先生晚年提到其所仰慕的書法造詣極高之前輩,劉文清與翁松禪。劉文清即是劉墉,而翁松禪即是翁同龢。

先生不僅在書法藝術上將翁同龢視爲自己的偶像,在政治上亦然。

下面列出先生和翁同龢在1898年至1901年的一些文獻記錄,然後嘗試解析並找出相關點。

光緒二十四年 戊戌(1898年)

4月,先生在京城參加了禮部舉辦的會試,中式第二百三十一名。

5月初,先生又參加貢士覆試。

5月5日(閏三月十五日),據《翁同龢日記》是日記載,「……退後即赴萬善殿閱新貢士覆試卷,每人廿九本。余四刻畢,而同人有遲遲未畢者,午正始遞上,遂飯。飯後良久始下,查詩片訖,遞名單,南屋六人來幫。申初二刻散。是日派閱卷十二人:崑岡、翁同龢、許應騤、徐郙、啟秀、裕德、唐景崇、楊頤、阿克丹、梁仲衡、壽蓍、綿文。共三百四十八卷;一等八十四名,二等一百廿名,三等一百四十四名,無四等。第一夏同龢,趙椿年、俞陛雲、張權皆一等。……」

5月6日(閏三月十六日),先生貢士覆試成績列一等廿九名。

6月9日(四月廿一日),參加保和殿殿試。
  
6月11日(四月廿三日),光緒皇帝頒佈《明定國是》詔書,正式開啟變法。
  
6月12日(四月廿四日),光緒皇帝在養心殿召讀卷官入,親閱進呈十卷甲第。

6月13日(四月廿五日),光緒皇帝太和殿「傳臚,授一甲三人,夏同龢為翰林院修撰,夏壽田、俞陛雲為編修,賜進士及第。二甲李稷勳等一百四十六人賜進士出身。三甲王思衍等一百九十三人賜同進士出身」。先生以二甲第一百零六,獲賜進士出身。

6月15日(四月廿七日),翁同龢被開缺回籍。翁同龢日記記有:「……恭讀硃諭:協辦大學士翁同龢近來辦事多不允協,以致眾論不服,屢經有人參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樞機之任。本應察明究辦,予以重懲,姑念其毓慶宮行走有年,不忍遽加嚴譴,翁同龢著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欽此。」

7月1日(五月十三日),光緒皇帝在關帝廟引見新科進士。「得旨,一甲進士三名夏同龢、夏壽田、俞陛雲業經授職外,李稷勳、陸懋勳、魏家驊、姜秉善、黃誥、傅增湘、孟錫玨、秦曾潞、葉在藻、何作猷、江志伊、潘鴻鼎、何元泰、施愚、蔭桓、莊清吉、黃大壎、梁用弧、丁惟魯、李福簡、華焯、朱耀奎、吳震春、張鴻基、伍毓崧、于式棱、吳功溥、曾廣嵩、李彝坤、何聯恩、趙東階、易子猷、汪明源、凌福勳、何國澧、李端棨、管象晉、張鳴珂、崔肇琳、羅琛、鄧邦述、蔣熊、張學智、周渤、雲祥、魏鴻儀、蔣炳章、阿聯、志琮、陳驤、查秉鈞、陳培錕、鍾錫璜、章際治、張履春、宗室文斌、黃彥鴻、董若洵、壽富、郭恩賡、陳汝康、潘昌煦、袁勵凖、饒叔光、魯爾斌、許鄧起樞、周維藩、牛東藩、謝緒璠、朱名炤 、胡濬、蔡侗、鄧曾彠、余寶蔆、黃壽袞、范桂萼、高桂馨、龍煥綸、林東郊、陳海梅、王蘭庭、馮紹唐俱著改為翰林院庶吉士,……。」

是日,翁同龢離京返鄉。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將光緒皇帝囚禁,重啟訓政,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

因北京政局肅殺,先生以為師母祝壽為由請假提前歸鄉。
  
10月7日(八月廿二日),傍晚,先生從蘇州來到江陰縣署,為李超瓊母親89歲壽辰祝壽。

12月3日(十月二十日),翁同龢被革職,永不叙用,並交地方官編管。

清光緒二十五年 己亥(1899年)

5月3日(三月廿四日),李超瓊的母親過世,年界九十。

在李超瓊母親過世后,先生一直陪伴李超瓊,幫其處理治喪等相關事務,在李超瓊即將回鄉丁母憂之際,先生亦向翰林院申請在外游學,獲准后,即隨李超瓊啟程入川,並在蜀地遊歷長達6個餘月。

清光緒二十六年 庚子(1900年)

6月初,先生隨李超瓊由四川返回蘇州。

12月19日(十月廿八日),先生去昭文縣查校童試的試卷。

光緒二十七年 辛丑(1901年)

1月8日(庚子年十一月十八日),辦理完昭文縣的事後,即去拜見翁同龢。翁同龢避而不見,翁同龢在是日日記記道:「十八日,陰,晚露日光,稍寒矣。……。蘇州庶常潘昌煦(戊戌覆試)來謁,辭之。」

以下是筆者的解析。

先生與翁同龢的第一個相關點在戊戌科貢士的覆試上,先生是考生而翁是改卷者之一。先生貢士覆試成績列一等廿九名,與其所參加的一系列考試成績相比,這是一個最好的成績。筆者認爲先生後來必有去打聽改卷薦卷者,且打聽到了結果。這正是先生於1901年1月8日去拜見翁同龢的原因。

先生與翁同龢的第二個相關點是在先生入選翰林院庶吉士這件事上。由上文列舉的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清單不難看出,如果按江蘇籍庶吉士的排名看,先生排在最後,其前有俞陛云、魏家骅、秦曾潞、潘鸿鼎、邓邦述、蒋炳章、章际治和董若洵。如果按江南(江蘇+安徽)籍庶吉士的排名看,先生依然是排在尾部。筆者認爲正是因爲德宗皇帝要推行維新變法,那自然要儲備更多的擁護變法之士,爲此稍微擴大了些戊戌科翰林院庶吉士的配額,是故先生得以幸運入選。而翁同龢作爲陪伴光緒二十年的帝師,自然是光緒維新變法最堅定的支持者。

筆者曾經閲讀過某文,有先生在戊戌年是跟隨翁同龢一起回江蘇之說。從上面的文獻記錄看,這個説法是不成立的。

還有就是1901年1月8日去拜見翁同龢時翁避而不見的原因,筆者認爲有二種可能性。第一種可能是因翁退隱后曾自訂五規:不赴宴席、不管閑事、不應筆墨、不作薦書、不見生客僧道。另一種可能是翁擔心影響先生前途,而故意不見的。因爲翁同龢在其日記中記錄了先生拜訪之事,那筆者認爲更可能是第二種可能。

以上是筆者的解析。

先生於1933年退隱后,曾作有《題翁松禪師墨跡》一詩,如下:

題翁松禪師墨跡

覃溪翰墨最精嚴,筆勢虞山老更銛。
宗派前朝無別異,迢迢南北兩翁髯。
詩案何須問蟄龍,歸來禪悅寄蒼松。
和凝衣缽吾慙甚,春草萋迷鵓鴿峯。

以下是筆者嘗試對此詩的解讀。
「覃溪翰墨最精嚴,筆勢虞山老更銛」中的「覃溪」是清朝著名書法家翁方綱的號,而「虞山」則是指翁同龢,翁同龢是江蘇常熟縣人,其晚年居於虞山下,古人常用地名專指該地所出名人。該句點出清朝兩個著名書法家的書法特點。

因翁方綱是順天大興人,翁同龢是江南人,故有「迢迢南北兩翁髯」。

翁方綱畫像
拍攝自沈津著《翁方綱年譜》

翁同龢像
拍攝自翁同龢著,翁萬戈編《翁同龢日記》

「詩案何須問蟄龍」中的「詩案」即烏臺詩案(亦稱柏臺詩案),是指宋朝大詩人蘇軾因受誣陷而被貶官的故事。而「蟄龍」則是引自蘇軾所作詩《王復秀才所居雙檜二首》,該詩亦是當時彈劾蘇軾者所認定的反詩之一。先生是借烏臺詩案來指出戊戌年翁同龢因被政治對手誣陷而開缺回籍之事實。而翁同龢開缺回籍后隱居於虞山鵓鴿峯下,新居曰瓶廬。常早起閲讀《法華經》,耽於禪悅,以靜居心。遂有「歸來禪悅寄蒼松」之句。

這最後一句「和凝衣缽吾慙甚,春草萋迷鵓鴿峯」,筆者費了老鼻子勁才算是弄清楚,哈。這句中提到三個人,分別是和凝、鵓鴿峯(即翁同龢)和先生本人。和凝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宰相、文學家和法學家,著有《疑獄集》兩卷,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案例選編。因先生在民初時期任北京政府大理院法官多年,遂「和凝衣缽吾慙甚」的意思是先生認爲自己法官做得不夠好,不配和凝之司法傳承。並認爲配和凝衣缽者自然是「春草萋迷鵓鴿峯」即翁同龢。因翁同龢曾任内閣學士署理刑部右侍郎之職,其間復查著名的楊乃武一案,發現問題,在其大力堅持下,楊乃武案最終得以平反昭雪。后又任刑部尚書。先生曾於1901年1月去拜訪翁同龢,那時正值冬季。而「春草萋迷鵓鴿峯」顯然又有春天的鵓鴿峯青草茂盛之意思。那筆者推測,在翁同龢離世后,先生曾在某年春季去鵓鴿峯翁同龢墓地祭拜過,領略過鵓鴿峯春季的景色,這才能作出上述詩句。

由此,筆者認爲先生無論在書法藝術還是政治上都將翁同龢視爲自己的偶像。

參考文獻
1、翁同龢著,翁萬戈編《翁同龢日記》,中西書局,2012年1月。
2、周文曉編著 《翁同龢年譜》,古吳軒出版社,1994年10月。
3、王忠良,沈潛著《江蘇歷代名人傳記叢書:翁同龢》 ,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
4、《清實錄 德宗景皇帝實錄》,中華書局,1987年。
5、顧廷龍主編《清代硃卷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92年。
6、[清]李超瓊著 蘇州工業園區檔案管理中心編《李超瓊日記 元和-陽湖-元和》,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7、[清]李超瓊著 蘇州工業園區檔案管理中心編《李超瓊日記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光緒三十一年二月》,古吳軒出版社,2017年。
8、沈津著《翁方綱年譜》,中華書局,2002年。
9、潘昌煦著 華源生編 《芯廬遺墨》,蘇州潘氏影印,2009年。
10、潘昌煦著 陆鸿吉编《芯庐遗集》,吴县潘氏印行,1963年。
11、玩喵著 《潘昌煦年谱》 初编, campuswan.com, 2022年9月。
12、潘昌煦著,玩喵编 《潘昌煦集》 初编, campuswan.com, 2022年11月。
13、朱壽朋等原輯,陳尚凡等整理《楊乃武冤獄》,嶽麓書社,198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