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讲述潘昌煦与吴增甲的交往,并尝试考证潘昌煦所作的六首与吴增甲相关诗歌的创作时间。

  吴增甲之所以引起笔者重视,是因为潘昌煦先生(以下简称先生)现存诗词集中一共有六首诗歌与之相关,这六首诗分别是《吴达臣同学(增甲)自江阴专足賷馈鲥鱼诗以报谢》、《江阴吴达臣同学书来附以鲥鱼两尾赋此报谢》、《碧螺春茶寄江阴吴达臣编修媵之以诗》、《江阴吴亦愚编修惠寄诗文集赋此报谢》、《亦愚诗来次韵奉答》和《再次前韵寄亦愚》。

  吴增甲(1873年--卒年不详),字达臣,号亦愚、亦渔,江苏江阴县人。光绪二十八年江南乡试,中举人。光绪二十九年会试,中进士。光绪三十年,入读进士馆。光绪三十三年,以最优等之成绩由进士馆毕业,被授翰林院编修之官职,又因进士馆毕业成绩为最优等,而获得东渡日本游学考察之奖励。民初,返乡隐居不出。民国十年(1921年)起,参与创办江阴征存学院(后更名江阴征存中学)。民国十五年(1926年)春,与祝丹卿等江阴名士于江阴县怡园创立诗社,取名陶社。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13事变后,避难移居沪上,以鬻字自给。民国三十年(1941年),在沪上,恢复陶社,被推举为社长,其间参与编辑《陶社丛编》。抗戰勝利後由滬上移居江蘇吳中,著有《亦漁詩文鈔》,並編纂有《江蘇江陰・後底涇吳氏宗譜》凡二十五卷。

  以下是笔者整理出来的吴增甲与先生互动或可能发生互动的记录。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
  是年,先生入读江阴南菁书院。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
  是年,吴增甲入读江阴南菁书院。
  同年,先生参加甲午江南乡试,中式第五名。而江阴籍陈宗彝(慕周)、章钟亮(恂斋)、王家枚(吉臣)、缪抡俊(曼臣)亦在是年江南乡试中举。

  1898 年 (清光绪二十四年)
  5 月 22 日(四月初三日),李超琼就任江阴县令。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重启训政,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因北京政局肃杀,先生以为师母祝寿为由请假提前归乡。
  10月7日(八月廿二日),傍晚,先生从苏州来到江阴县署,为李超琼的母亲89岁祝寿。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吴增甲参加癸未年会试,考中进士。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
  吴增甲与先生入读进士馆。一同在进士馆就读内班的江苏籍进士还有朱寿朋、潘鸿鼎、秦曾潞、徐彭龄、孔昭晋、陆鸿仪。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
  吴增甲与先生等江苏籍八进士均已最优等的成绩毕业(朱寿朋91.07、陆鸿仪90.32、潘鸿鼎85.54、先生85.48、秦曾潞84.58、孔昭晋82.60、吴增甲82.15、徐彭龄80.61)。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端午前后,吴增甲自江阴专足賷馈鲥鱼给先生。先生作诗《吴达臣同学(增甲)自江阴专足賷馈鲥鱼诗以报谢》。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端午前后,吴增甲自江阴快递鲥鱼两尾给先生。先生作诗《江阴吴达臣同学书来附以鲥鱼两尾赋此报谢》、《碧螺春茶寄江阴吴达臣编修媵之以诗》。
  813事变后,吴增甲避难于沪上。而先生在乱后,仍返回苏州隐居。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春暮,先生开始鬻字自给。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是年秋,吴增甲与先生均作有书法屏条,后与张元济、商衍瀛、朱元树和龚心钊所作书法屏条构成六书法屏条,为希龄先生而作。

上图拍摄自图书:《拍卖年鉴》编辑部编《2014中国艺术品拍卖年鉴·书法》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是年夏初,吴增甲与先生均作有书法条幅,吴增甲所作为行书七言诗,而先生则以楷书节临《张猛龙清颂碑》,后来,为某收藏者制成清十翰林书法长手卷收藏,如下图所示。

上图拍摄自图书:辛念兹等编辑《梅斋藏书画集》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
  是初夏,吴增甲与先生、孙智敏、陈叔通、朱元树、朱宝莹共同作书法六屏,为明善而作。

 


上图拍摄自网站:http://www.xlysauc.com/auction/detail/id/139854.html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8月,旅居沪上的著名画家萧俊贤八十三岁寿辰,吴增甲与先生均有为寿星书“寿”,一同书“寿”的名士还有萧锐、吴敬恒、吴子深、沈尹默、吴湖帆、冯超然、吴征、曹典初、孙智敏、张元济、叶恭绰、大年、溥侗、张大千等。

上图拍摄自图书: 陈叙良着《被遗忘的画坛宗匠 湖南省博物馆藏萧俊贤书画及相关问题研究》

  1946-1948年(民国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
  吴增甲著《亦渔诗文钞》刊行,吴增甲将该诗文集赠送给先生,先生作诗《江阴吴亦愚编修惠寄诗文集赋此报谢》。之后,吴增甲又写新诗寄给先生,先生即作诗《亦愚诗来次韵奉答》和《再次前韵寄亦愚》。

  以上是笔者整理出来的吴增甲与先生互动或可能发生互动的记录。

  以下是笔者的解析。
  吴增甲与先生考中秀才后,均曾游学于江阴南菁书院,他们是南菁书院的校友,只是先生早二年入读,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吴增甲与先生在南菁书院认识或有交流。不过,先生的甲午科乡试同年王家枚亦是江阴人,先生与王家枚有交往,遂笔者猜测吴增甲与先生应在十九世纪末有认识的可能性。又因先生的恩师李超琼在1898年5月至1899年5月在江阴县担任县令,先生在这期间多次到江阴县探望恩师,由此可推测吴增甲与先生在那时认识的机率颇高。

  而吴增甲与先生的友谊提升,显然因为是在进士馆内班三年同窗,一起学习和生活。当时在进士馆就读内班的江苏籍进士共八人,分别还有朱寿朋、潘鸿鼎、秦曾潞、徐彭龄、孔昭晋和陆鸿仪。先生在诗作《秦杏衢同年(曾潞)挽词》中有“京华昔繁盛,同舍勤攻读。雅度接徐吴,雄辩驾朱陆。君怀无城府,我肠有芒角。持论或参池,推襟互倾服。”之句,其中“徐吴”即指徐彭龄和吴增甲,“朱陆”是指朱寿朋和陆鸿仪。又在诗作《癸酉岁暮寄怀朱锡百白下》中有“少壮射高第,冠盖集京师。同舍皆贤隽,各负青云姿。徐公饶美感,陆生多湛思。不才纵麤犷,气足以凌之。惟君齿独长,兄事兼师资。议论肆上下,肝胆相酬披。”描写朱寿朋在进士馆时口才了得之句,其中,“徐公”指徐彭龄,“陆生”指陆鸿仪。可见这几位江苏籍进士在进士馆互动颇多,彼此知根底,互为莫逆。

  接下来解析先生所作的该六首诗歌,试图确认其创作时间。此六首诗歌并未标注创作时间,故笔者只能从诗歌的内容入手,看看有无机会确认其创作时间。经反复研究,笔者认为其中三首诗歌中有内含时间相关的内容,如下所示,

《吴达臣同学(增甲)自江阴专足賷馈鲥鱼诗以报谢》

吾生口腹辄为累,廿载踪迹羁幽燕
撑肠无字但尘土,牛酪羊胛兼腥膻。
秋风催人理归棹,凖拟饱食随长年。
故乡鱼虾亦不贱,烹调都入豪家筵。
菜园踏破梦神笑,书生贫薄诚堪怜。
纤鳞鱍鱍忽到眼,晶荧犹带冰花鲜。
举网岂须向赤壁,卸帆知自来黄田。
名邦风物夙餍饫,记分余爨官厨烟。
河豚虽美惜有毒,宛陵诗老尝云然。
何如素鬐味清永,江鲚配合成双妍。
遨头婪尾迭排宴,朱樱紫笋同登笾。
隽语漫传恨多骨,老饕那不馋流涎。
重阳佩萸爽佳约,食言不责吾知愆。
石湾莘尾乃远饷,青蒲释缚喜欲顚。
更须嘉宾召三五,何辞良酝沽十千。
经年正复苦离索,感兹雅意何拳拳。
临流君有惠施乐,投分我无郑侨贤。
江上芙蓉屹相望,思君惟愿珍餐眠。
何当诛茆就栖隐,把竿同钓槎头鳊。

《江阴吴达臣同学书来附以鲥鱼两尾赋此报谢》

黄田港口卸帆幅,出水银鳞排六六。
一年一度馈冰鲜,鲭味深餍老饕腹。
荔支故事说官家,一骑红尘驿路赊。
何似于今置邮速,騞然列缺随轻车。
素鬐翠笼劳收拾,彩笺犹带波光湿。
喜有仙人缩地方,苦无名士流觞集。
我怀季重栖江县,又是两年不相见。
陆生僦屋共一城,乃复尹邢如避面。
春光骀宕柳丝柔,日抱枯蟫不解忧。
重携蜡屐出门去,相期风景穷雕锼。
旸台红杏花成浪,岱岳苍松森列仗。
只因独客倚云霄,坐揽幽奇尠酬唱。
归来眼底复何有,依旧帷中闭新妇。
闲比邵侯期种瓜,贫似陶公未止酒。
盘飱忽讶双璧至,珍重故人存问意。
齿牙难得老逾强,皮骨已为世所弃。
君不见,            
名肴江菽与潘鱼,一别春明惜梦余。
壮岁欢场能有几,至今惟忆广和居。

《江阴吴亦愚编修惠寄诗文集赋此报谢》

美人在何方,行行隔江涘。
远梦杳以沈,流光倐如驶。
忽枉瑶华编,清矑回素纸。
文多表彰词,诗本温柔旨。
深识作者心,直抵私家史。
海国苦久羁,乡邦欣安止。
高郭隐芙蓉,澄波数鲂鲤。
亲朋问残存,僮仆杂欢喜。
即此宅隐君,大可娱暮齿。
物外更何求,众中嗟无比。
吾生实樗愚,六十归田里。
躬屡值乱离,意不忘廉耻。
食贫强自豪,与世辄相抵。
慨然念旧游,怀哉及之子。
寄傲东篱花,养真南郭几。
微尚今则同,莫逆昔相视。
山川何鬰苍,风云殊诡谲。
显晦本无常,取舍当若此。
君读延陵碑,我濯沧浪水。

  首先让笔者注意到的与时间有关的内容是这鲥鱼的捕捞时间,经搜索有关鲥鱼的信息,江阴县渔民每年阴历四月开始捕捞,即每年5月至6月初这段时间,为鲥鱼的捕捞时间,又因鲥鱼虽极味美,然亦极易腐坏,如没冰冻条件支撑,基本隔夜就臭,很难吃了。

  然后,笔者注意到《吴达臣同学(增甲)自江阴专足賷馈鲥鱼诗以报谢》中的诗句“吾生口腹辄为累,廿载踪迹羁幽燕”。该句表明该诗是先生回乡归隐后所作,因为从1912年至1933年先生均在北京(北平),共二十余年。又1937年813事变之后,吴增甲已离开江阴,避难于海上。那么,诗《吴达臣同学(增甲)自江阴专足賷馈鲥鱼诗以报谢》的创作时间是在1934年、1935年、1936年或1937年的5月至6月间,1933年先生归隐的时间已在7月下旬,故该诗不可能是在1933年写的。

  而笔者又从第二首诗《江阴吴达臣同学书来附以鲥鱼两尾赋此报谢》中找到更多与时间相关的内容,从而精确确定了前两首诗歌的创作时间。第二首诗中的两句“我怀季重栖江县,又是两年不相见。陆生僦屋共一城,乃复尹邢如避面。”的“又是两年不相见”,至少给笔者两层信息,第一,是吴增甲第二次给先生送鲥鱼至少与第一次时隔两年,由此,可以把先生第一首诗歌的创作时间压缩至1934年或1935年的5月至6月间。第二,吴增甲第一次送鲥鱼给先生之前不久,定是有与先生会过一面。不然,这么多年未谋面,以吴这样的优雅之士,一般不会唐突就送条鱼的。

  而最终笔者确认先生这第一首诗作于1935年5月至6月间,是基于下列理由:
  1. 据《吴梅日记》载,1934年7月12日(六月初一日),“晴,仍无雨意。……。又至内母舅潘由笙(昌煦)家。渠近日不做官,不教书,不交客,不与闻地方一事,矮屋藤床,依然寒素。吾甚佩之。晨起作大楷,读《十八家诗钞》。专作五古。前见挽竹林兄四首,致佳。今又示挽伯渊诗四首,自谓较前四首更胜。其第三首专论填词,忆及强村,盖由笙与孝先,皆古文,戊戌会试,分房所得士也。人能不忘根本,便是至性,非所论于今之人矣”。可见,1934年春节后,先生从北平返回苏州,基本上就是闭门谢客之状态。
  2. 1934年,江南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旱灾,从先生所作诗歌《苦旱》可知,入夏时旱情即已惨不忍睹了。似吴增甲这样的优雅之人士断不会有心情去送鱼的。
  3. 1935年,秦曾潞在江苏嘉定过世,秦曾潞与先生均是戊戌进士,又同在进士馆苦读三年,友谊颇深,听闻噩耗,即作有诗《秦杏衢同年(曾潞)挽词》。笔者推测先生会赴嘉定参加秦曾潞的追悼会,并在追悼会上与吴增甲会面,老朋友相见自然聊起彼此近况。之后,方有吴增甲遣专人为先生第一次送鱼之故事。

  遂先生的诗《吴达臣同学(增甲)自江阴专足賷馈鲥鱼诗以报谢》作于1935年5月至6月间,那第二首诗《江阴吴达臣同学书来附以鲥鱼两尾赋此报谢》自然作于1937年5月至6月间。而1937年先生作诗时,当年一同在进士馆同窗苦读的江苏八才子,仅有吴增甲、先生和陆鸿仪三人存世矣。且先生刚从北平回苏州不久,遂在诗歌中提及吴增甲与陆鸿仪,笔者认为先生有危机将至、大家保重之含义吧,而此时的陆鸿仪正为“七君子”的官司忙得不可开交吧。是故“陆生僦屋共一城,乃复尹邢如避面。”非常有趣,哈。

  而因一次收到鲥鱼两尾,先生除了作诗报谢,还回赠苏州特产碧螺春茶,是故《碧螺春茶寄江阴吴达臣编修媵之以诗》亦是作于1937年5月至6月间。

  第四首《江阴吴亦愚编修惠寄诗文集赋此报谢》即是吴增甲将其著作《亦渔诗文钞》赠予先生。本来只要能找到《亦渔诗文钞》,看看其序言或跋文就很轻松可以断定先生该诗的创作时间,然笔者四处搜寻多次仍无缘看到《亦渔诗文钞》。于是也只能从先生诗歌中看能否找到些线索。

  首先看到该诗歌中有“吾生实樗愚,六十归田里。躬屡值乱离,意不忘廉耻”,则应该认为该诗是作于抗战胜利之后,这是先生对自己在战争期间表现的自我小结吧。而诗句“山川何鬰苍,风云殊诡谲。”又让笔者有机会对该诗的创作期间进一步判断,因为笔者认为,自抗战胜利,国共达成双十协议,直至1946年6月内战重开这段时间,形势都是很明朗的,不能认为诡谲。而1948年8月金圆券发行之后,像先生这样的有识之士,也自然不会认为形势还诡谲难断吧。是故,第四首《江阴吴亦愚编修惠寄诗文集赋此报谢》大概作于1946年6月至1948年9月间。而最后两首《亦愚诗来次韵奉答》和《再次前韵寄亦愚》亦应是该期间紧随其后之作品。

  至此,笔者对先生所作诗词的研究即告一段落了。玩喵我虽一直不识诗词平仄押韵之道,竟也可以围着先生的诗词作品团团转了两年之久,这绝对算是令人难忘的顶级游戏体验啦,喵喵。


  参考文献
  1. 赵统著《南菁书院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10月。
  2. 鲁小俊著《清代书院课艺总集叙录》上册,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
  3. [清]李超琼著 苏州工业园区档案管理中心编《李超琼日记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光绪三十一年二月》,古吴轩出版社,2017年。
  4. 江阴市教育局教育志编写组编《 江阴市教育志》(油印本),1988年。
  5. 江苏省江阴县委员会 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江阴文史资料》, 第7辑,1986年。
  6. 辛念兹等编辑《梅斋藏书画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08月。
  7. 拍卖年鉴编辑部编《2014中国艺术品拍卖年鉴·书法》,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
  8. 陈叙良著《被遗忘的画坛宗匠:湖南省博物馆藏萧俊贤书画及相关问题研究》,岳麓书社,2019年5月。
  9. 吴梅著《吴梅全集 日记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10. 李剑亮著《民国词学编年史》上册,商务印书馆(北京),2023年8月。
  11. 郑逸梅著,朱孔芬编《郑逸梅笔下的书画名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6月。
  12. 潘昌煦著,陆鸿吉编 《芯庐遗集》,吴县潘氏印行,1963年。
  13. 潘昌煦著,玩喵编 《潘昌煦集》 初编, campuswan.com, 2022年11月。
  14. 玩喵著 《潘昌煦年谱》 初编, campuswan.com, 2022年9月